中國經濟求穩 不如減稅促變
2008-08-04 03:48:29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北京奧運會前夕,面對種種難題,中國把「維穩」當作頭等大事。這一思路自然也影響到宏觀調控的決策。中國領導層決意維持宏調政策不變,雖然擔心經濟下滑,擔心通膨惡化,也只是加強控制,暫不出台重大政策轉變。中國把辦奧運當作天大的事,其情可解,但對經濟走勢來說,沒有「奧運行情」,只有奧運負累,宏觀調控該出手時當出手,特別是以減稅為主調的寬鬆財政政策,就算來不及當作奧運利好因素施行,也理當作為奧運後的謝民措施發放。
在奧運前夕,中國經濟形勢明顯惡化,而且是少見的高通膨與低增長結伴而至,這既有外部因素的影響,又有內部結構的拖累,中國領導層四出祈穩,社會各方議論紛紛。其中最激烈的爭論,是要不要實施較寬鬆的財政政策,以之刺激經濟,說得更具體1點,就是要不要減稅。
爭論歸爭論,在政治局層面作出決策前夕,中國財稅部門說動了中央領導層,暫不施行較大規模的減稅行動。財稅部門的理由有3,首先是中國領導層早就部署,預定明年春天展開較大規模的財稅體制改革,財稅部門之意,在此之前不宜在稅收、稅制上有變。
更能撥動中國領導層心弦的,是財稅部門認定,經濟下滑和通膨,將雙向發力,令稅收和財政收入大幅減少。由於通膨令燈火油蠟都變貴,財政支出將大為增加;而經濟的下滑,則可能令財政收入大減。支增收減,意味財力下降,中國領導層心目中還有許多事要辦,無財力就減少了影響力和控制力,當然不願動。
但以今天中國的經濟現實狀況,減稅不僅是穩定經濟的良策,而且也是結構調整的妙方,不僅應當實施,而且需要加快實施。
首先,財政政策穩健中有畸型,其中稅收畸型最大。今年上半年,全國稅收同比增加30%以上,增速與去年同期相近;與之同期,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0.4%,回落1.8%。這種稅收增長大大超過經濟增長的現象,不是今年才有,至少在過去18年間,年平均增幅都超過了20%。
這種稅收大超經濟成長的現象,並不是正常現象,高稅收加上仍然大額的「預算外收入」,令中國因之而成全球稅負過重的國家之1,令經濟的結構性變革受到阻礙,而過度吸取民間財富,又以「吃飯財政」間接支撐了龐大的官員幹部隊伍,以利益之爭,令行政改革、政治改革遲緩難行。
其次,目前的經濟問題,特別是經濟下滑的問題,主要反映在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民營企業。企業不但面對著通膨加劇下的成本高升,也面臨著生產交易總量成本性放大,沉重稅賦的不減反增,企業應付雙重壓力之下,不是倒閉,就是減產,其結果是令經濟下滑加劇。
目前稅收約70%以上是由中小企業創造,如果企業不能承受通膨和稅賦雙重壓力,其結果是影響到整體就業。因為80%就業機會,是由中小企業提供,相當數量的農民工,在中小企業就業。稅收不能減緩,企業的問題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1個社會問題。
再有,稅收不僅是生產性稅收,還是重官輕民的稅收。在稅收大增的同時,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幅度收縮,農民收入增速放緩。兩者之間,形成鮮明對照。隨稅賦高收而來的,是消費者信心的下降。
今天,大家都相信經濟走出困局,最重要靠內需擴大,靠消費增加。而在通膨走高、收入走低局面下,如何刺激消費、擴大內需?減稅是個好辦法,減掉部分居民個人所得稅,是直接還富於民,減掉企業的稅賦,減輕了企業的負擔,至少穩定了員工的收入,是間接穩定信心。
於此,在目前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下,正是減稅求變的良機,既可以之推動財稅體制改革,為經濟進一步市場化變革創造條件,又可放水養魚,令企業減壓增效,帶來活力;還可以反哺民眾,令其享受到經濟發展和改革的成果,由之抵抗通膨,刺激內需。如此利大於弊,何樂而不為?
在奧運前夕,中國經濟形勢明顯惡化,而且是少見的高通膨與低增長結伴而至,這既有外部因素的影響,又有內部結構的拖累,中國領導層四出祈穩,社會各方議論紛紛。其中最激烈的爭論,是要不要實施較寬鬆的財政政策,以之刺激經濟,說得更具體1點,就是要不要減稅。
爭論歸爭論,在政治局層面作出決策前夕,中國財稅部門說動了中央領導層,暫不施行較大規模的減稅行動。財稅部門的理由有3,首先是中國領導層早就部署,預定明年春天展開較大規模的財稅體制改革,財稅部門之意,在此之前不宜在稅收、稅制上有變。
更能撥動中國領導層心弦的,是財稅部門認定,經濟下滑和通膨,將雙向發力,令稅收和財政收入大幅減少。由於通膨令燈火油蠟都變貴,財政支出將大為增加;而經濟的下滑,則可能令財政收入大減。支增收減,意味財力下降,中國領導層心目中還有許多事要辦,無財力就減少了影響力和控制力,當然不願動。
但以今天中國的經濟現實狀況,減稅不僅是穩定經濟的良策,而且也是結構調整的妙方,不僅應當實施,而且需要加快實施。
首先,財政政策穩健中有畸型,其中稅收畸型最大。今年上半年,全國稅收同比增加30%以上,增速與去年同期相近;與之同期,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0.4%,回落1.8%。這種稅收增長大大超過經濟增長的現象,不是今年才有,至少在過去18年間,年平均增幅都超過了20%。
這種稅收大超經濟成長的現象,並不是正常現象,高稅收加上仍然大額的「預算外收入」,令中國因之而成全球稅負過重的國家之1,令經濟的結構性變革受到阻礙,而過度吸取民間財富,又以「吃飯財政」間接支撐了龐大的官員幹部隊伍,以利益之爭,令行政改革、政治改革遲緩難行。
其次,目前的經濟問題,特別是經濟下滑的問題,主要反映在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民營企業。企業不但面對著通膨加劇下的成本高升,也面臨著生產交易總量成本性放大,沉重稅賦的不減反增,企業應付雙重壓力之下,不是倒閉,就是減產,其結果是令經濟下滑加劇。
目前稅收約70%以上是由中小企業創造,如果企業不能承受通膨和稅賦雙重壓力,其結果是影響到整體就業。因為80%就業機會,是由中小企業提供,相當數量的農民工,在中小企業就業。稅收不能減緩,企業的問題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1個社會問題。
再有,稅收不僅是生產性稅收,還是重官輕民的稅收。在稅收大增的同時,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幅度收縮,農民收入增速放緩。兩者之間,形成鮮明對照。隨稅賦高收而來的,是消費者信心的下降。
今天,大家都相信經濟走出困局,最重要靠內需擴大,靠消費增加。而在通膨走高、收入走低局面下,如何刺激消費、擴大內需?減稅是個好辦法,減掉部分居民個人所得稅,是直接還富於民,減掉企業的稅賦,減輕了企業的負擔,至少穩定了員工的收入,是間接穩定信心。
於此,在目前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下,正是減稅求變的良機,既可以之推動財稅體制改革,為經濟進一步市場化變革創造條件,又可放水養魚,令企業減壓增效,帶來活力;還可以反哺民眾,令其享受到經濟發展和改革的成果,由之抵抗通膨,刺激內需。如此利大於弊,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