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奧運的危機、契機與轉機
2008-08-10 02:58:23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從上世紀90年代初亞運會後首次申辦奧運,過去跌宕起伏的10多年,從2001年北京奧運申辦成功,過去了繁忙的7年,經歷了各種衝突、激情之後,2008年8月8日夜,北京鳥巢上空的滿天煙花,宣示北京奧運會終於舉行。這場以舉國之力籌辦,又受到全球關注的奧運會,給中國帶來了甚麼,又會帶走些甚麼。
這次北京奧運會,有很多第1次的紀錄,比如說奧運會首度在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舉行,100年來首度有如此眾多國家和地區的運動員、政要、遊客在同一時間到中國的首都等等。但最值得注意的,還是奧運會的舉行,正值中國處於轉型的關鍵期中,這種轉型,不僅是由計畫體制向市場體制的經濟轉型,也是由高度意識形態國家向全球化下的「接軌國家」的政治轉型,同時也是由大國向強國的轉型。關鍵轉型期時,1個高度開放的盛會,當然會賦予種種特別的意義。因此,北京奧運會被視為中國「大國崛起」的標誌。
為此,中國為北京奧運會付出了難以想像的代價,最直接的,當然是經濟的代價。按北京奧組委會的最後宣布,北京奧運會場館總投資控制在130億元人民幣以內,北京市的重點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了2800億元人民幣,而奧運會運行預算為20多億美元。這些投入只是官式的或有形的,在「舉國之力」的號召下,在這些預算之外,北京和全國各地方的投入和付出,實難計算。說這次奧運會是中國付出經濟代價最高的活動,實不為過。
然而,這場奧運是在發達國家設定種種軟件硬件的標準下,由1個經濟和政治體制都還在發展中的國家,來完成奧運會的舉辦,而這個奧運會又充滿著全球化的激盪、商業化的衝擊,當然會產生種種的矛盾和衝突。於是,在過去7年間,中國領導層不僅在經濟體制的轉承,努力適應全球化,在社會的管制、政治的統領等方面,也以確保共產黨執政為底線下,不斷讓步、放寬。最具「接軌」象徵性的,是奧運開幕前夕,在北京設立3個公園示威請願區。
在此期間,北京和中國,還遭遇了想像不到的自然災害,四川大地震的發生雖說與奧運會無關,但從其救災到災後的重建,無一不與北京奧運會相連。從客觀上,這場天災對奧運的籌辦,反起了消減負面因素,凝聚正面因素的效應。
當初意想不到的不僅有大地震,還有反對勢力的出現,以及恐怖主義的威脅。從3月的拉薩之亂,到5月的聖火衝擊,再到7月間的巴士爆炸引出的恐怖威脅,令北京和中國領導層,不得不把奧運基調改變,「人文奧運」、「綠色奧運」不怎麼提了,「平安奧運」成了第1口號。今天的北京,成了安保之城,今天的北京奧運,成了安保最嚴格的奧運。最保守的數字,是有150萬軍人、武警、公安和民眾,組成奧運安保大軍。
北京奧運度過1次次的危機,而這些危機,又正是北京乃至中國全面改變的契機,又是中國真正強盛和全面崛起的轉機,只看中國領導層如何對待,又如何去把握。
北京奧運的口號,是「同1個世界,同1個夢想」。實際上這個世界,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會族群,有不同的夢想。但北京奧運口號的積極意義,是極力把執政黨的訴求,與民眾的夢想結合起來,開始傾聽民眾的聲音,又極力將其與國際間的通行規則相適應,與全球化的步伐相協調。
北京奧運會之後,中共紀念改革開放30年。值此奧運盛會後之際,中國不僅要回顧30年改革開放的風風雨雨,更理當總結北京奧運籌辦到舉辦以來的酸甜苦辣,將奧運會帶來的方方面面的經驗教訓,作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攻堅、政治體制改革再起、社會體制改革發起的重大轉機。外到圍繞西藏議題而起的國際紛爭,內到官民間的對抗,均平心靜氣地鋪排化解,抓住奧運帶來的契機,引領中國實現長治久安,真正崛起。
這次北京奧運會,有很多第1次的紀錄,比如說奧運會首度在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舉行,100年來首度有如此眾多國家和地區的運動員、政要、遊客在同一時間到中國的首都等等。但最值得注意的,還是奧運會的舉行,正值中國處於轉型的關鍵期中,這種轉型,不僅是由計畫體制向市場體制的經濟轉型,也是由高度意識形態國家向全球化下的「接軌國家」的政治轉型,同時也是由大國向強國的轉型。關鍵轉型期時,1個高度開放的盛會,當然會賦予種種特別的意義。因此,北京奧運會被視為中國「大國崛起」的標誌。
為此,中國為北京奧運會付出了難以想像的代價,最直接的,當然是經濟的代價。按北京奧組委會的最後宣布,北京奧運會場館總投資控制在130億元人民幣以內,北京市的重點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了2800億元人民幣,而奧運會運行預算為20多億美元。這些投入只是官式的或有形的,在「舉國之力」的號召下,在這些預算之外,北京和全國各地方的投入和付出,實難計算。說這次奧運會是中國付出經濟代價最高的活動,實不為過。
然而,這場奧運是在發達國家設定種種軟件硬件的標準下,由1個經濟和政治體制都還在發展中的國家,來完成奧運會的舉辦,而這個奧運會又充滿著全球化的激盪、商業化的衝擊,當然會產生種種的矛盾和衝突。於是,在過去7年間,中國領導層不僅在經濟體制的轉承,努力適應全球化,在社會的管制、政治的統領等方面,也以確保共產黨執政為底線下,不斷讓步、放寬。最具「接軌」象徵性的,是奧運開幕前夕,在北京設立3個公園示威請願區。
在此期間,北京和中國,還遭遇了想像不到的自然災害,四川大地震的發生雖說與奧運會無關,但從其救災到災後的重建,無一不與北京奧運會相連。從客觀上,這場天災對奧運的籌辦,反起了消減負面因素,凝聚正面因素的效應。
當初意想不到的不僅有大地震,還有反對勢力的出現,以及恐怖主義的威脅。從3月的拉薩之亂,到5月的聖火衝擊,再到7月間的巴士爆炸引出的恐怖威脅,令北京和中國領導層,不得不把奧運基調改變,「人文奧運」、「綠色奧運」不怎麼提了,「平安奧運」成了第1口號。今天的北京,成了安保之城,今天的北京奧運,成了安保最嚴格的奧運。最保守的數字,是有150萬軍人、武警、公安和民眾,組成奧運安保大軍。
北京奧運度過1次次的危機,而這些危機,又正是北京乃至中國全面改變的契機,又是中國真正強盛和全面崛起的轉機,只看中國領導層如何對待,又如何去把握。
北京奧運的口號,是「同1個世界,同1個夢想」。實際上這個世界,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會族群,有不同的夢想。但北京奧運口號的積極意義,是極力把執政黨的訴求,與民眾的夢想結合起來,開始傾聽民眾的聲音,又極力將其與國際間的通行規則相適應,與全球化的步伐相協調。
北京奧運會之後,中共紀念改革開放30年。值此奧運盛會後之際,中國不僅要回顧30年改革開放的風風雨雨,更理當總結北京奧運籌辦到舉辦以來的酸甜苦辣,將奧運會帶來的方方面面的經驗教訓,作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攻堅、政治體制改革再起、社會體制改革發起的重大轉機。外到圍繞西藏議題而起的國際紛爭,內到官民間的對抗,均平心靜氣地鋪排化解,抓住奧運帶來的契機,引領中國實現長治久安,真正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