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準備好開拓奧運後商機
2008-08-11 01:26:15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北京奧運8月8日隆重登場,吸引全世界的矚目,除了來自各地頂尖選手,爭取人類體能「更快、更遠、更高」的神乎其技,足以引人入勝外。各方人士也對本屆奧運在經濟貿易上多方面的影響,尤其是開年以來國際經濟負面事故不斷浮上檯面。中國經濟發展一向受到多重考驗,縱在指標性數字不斷攀高中,也難免隱憂,奧運會後的走勢,不免備為外界關切。中國與東盟接觸逾16年,近年經貿紐帶關係特別密切,雙邊貿易總額每年接近2,000億美元,都以同比兩位數字成長,使東盟和中國同受嘉惠。因此,當此奧會各競技場上歡呼聲震天價響的同時,在場外剖析今後經貿情勢,做適當籌謀,也甚合理。
據中國經濟專家估算,2003至2010年北京奧運的整體經濟效益,將超過700億美金;另也有京奧對中國經濟的直接和間接貢獻,可望達到880億美金。這般如虹氣勢,足可以商機無窮形容,時下國際經濟雖多有變數,但在適當調度下,應不致於一面倒。知名中國經濟學家厲以寧說,京奧結束後出現所謂「後奧運衰退」,殆屬過慮。中國目前還處於工業化中期,更重視環保和資源消耗率,固定資產正處於大規模更新中,工業仍將維持快速成長,服務業也扮演日漸吃重角色。有這般說辭,後奧運中國經貿的走勢趨旺,還經得起考驗,是可信賴的。
回到現實,從出口成長率看,數據是在逐月下滑,出超是大量萎縮的。這種由去(2007)年下半年以來,為減緩快速增長的出超、景氣過熱等多項現象而採取的一連串迅猛措施。如強化宏觀調控、嚴選外人投資項目、削減外資企業所得稅優惠。及今(2008)年實施「勞動合同法」等,所造成的出口下滑後果,6月後尤其明顯。於是驚動了高層領導的密切注意,親赴東南沿海主要地區視察,歸來立刻採取對策的積極做法:包括提高紡織品退稅率、放款總額增加5%,還有後續鬆綁措施,預料將能使情勢穩定。
近6年來,中國的貿易總額僅次於美、德居世界第3;去年出口量又超越美國,僅次於德國而穩居世界第2出口大國,在國際上的重要性和影響力愈來愈大。不過,今年3月後,出口增加率急轉直下,以至整個上半年出口增加率僅21.8%,和高峰期的35%,已不可同日而語。這是對美、日輸出衰退的直接結果,也是美、日經濟連年狀況叢生的間接影響。所幸中國對亞洲的印度、東盟、韓國,以及東歐、拉美等市場出口大幅增加,使出口率還能維持高檔。顯然,中國出口地區分散的經營,靈活的前瞻觀察,發揮了相當作用。
在進口方面,今年上半年國際原油、礦砂、雜糧、動植物油等價格大漲,進口支出攀升80%以上,導致總進口增加率提高到30%以上,又超過出口增加率,才使出超萎縮。這種受原物料大幅波動所造成的後果,都在另方面有利於總體經濟失衡的改善,是異類的平衡。又由於中國國內企業近年出口地位上升,且出口結構持續改善,在經貿整體上都不是壞事。當今國際經濟環境如此惡劣,全球經濟體都有肆應維艱的沉重負荷,中國全年出口倘能有15%成長率,即屬不幸中的大幸。以上半年維持著21%以上的出口成長率,加上奧運商機加持,似可持樂觀預估。
在「東盟─中國10+1自由貿易協定」,按既定程序穩定推動下,雙方經貿關係在「貨物貿易協議」和「服務貿易協議」的基礎上健全開展,已經初步證明了互利利惠的苗頭出現。緊接著奧運商機之後,東盟企業界還宜繼續努力,以實現不同類型的投資協議。尤其是國際經貿變數又多又大,剛露出發展機遇的東盟諸國,要積極準備好從地緣相近、文化相通、經濟互補的中國尋找縱深腹地,發揮本身優勢,莫失掉方向。
據中國經濟專家估算,2003至2010年北京奧運的整體經濟效益,將超過700億美金;另也有京奧對中國經濟的直接和間接貢獻,可望達到880億美金。這般如虹氣勢,足可以商機無窮形容,時下國際經濟雖多有變數,但在適當調度下,應不致於一面倒。知名中國經濟學家厲以寧說,京奧結束後出現所謂「後奧運衰退」,殆屬過慮。中國目前還處於工業化中期,更重視環保和資源消耗率,固定資產正處於大規模更新中,工業仍將維持快速成長,服務業也扮演日漸吃重角色。有這般說辭,後奧運中國經貿的走勢趨旺,還經得起考驗,是可信賴的。
回到現實,從出口成長率看,數據是在逐月下滑,出超是大量萎縮的。這種由去(2007)年下半年以來,為減緩快速增長的出超、景氣過熱等多項現象而採取的一連串迅猛措施。如強化宏觀調控、嚴選外人投資項目、削減外資企業所得稅優惠。及今(2008)年實施「勞動合同法」等,所造成的出口下滑後果,6月後尤其明顯。於是驚動了高層領導的密切注意,親赴東南沿海主要地區視察,歸來立刻採取對策的積極做法:包括提高紡織品退稅率、放款總額增加5%,還有後續鬆綁措施,預料將能使情勢穩定。
近6年來,中國的貿易總額僅次於美、德居世界第3;去年出口量又超越美國,僅次於德國而穩居世界第2出口大國,在國際上的重要性和影響力愈來愈大。不過,今年3月後,出口增加率急轉直下,以至整個上半年出口增加率僅21.8%,和高峰期的35%,已不可同日而語。這是對美、日輸出衰退的直接結果,也是美、日經濟連年狀況叢生的間接影響。所幸中國對亞洲的印度、東盟、韓國,以及東歐、拉美等市場出口大幅增加,使出口率還能維持高檔。顯然,中國出口地區分散的經營,靈活的前瞻觀察,發揮了相當作用。
在進口方面,今年上半年國際原油、礦砂、雜糧、動植物油等價格大漲,進口支出攀升80%以上,導致總進口增加率提高到30%以上,又超過出口增加率,才使出超萎縮。這種受原物料大幅波動所造成的後果,都在另方面有利於總體經濟失衡的改善,是異類的平衡。又由於中國國內企業近年出口地位上升,且出口結構持續改善,在經貿整體上都不是壞事。當今國際經濟環境如此惡劣,全球經濟體都有肆應維艱的沉重負荷,中國全年出口倘能有15%成長率,即屬不幸中的大幸。以上半年維持著21%以上的出口成長率,加上奧運商機加持,似可持樂觀預估。
在「東盟─中國10+1自由貿易協定」,按既定程序穩定推動下,雙方經貿關係在「貨物貿易協議」和「服務貿易協議」的基礎上健全開展,已經初步證明了互利利惠的苗頭出現。緊接著奧運商機之後,東盟企業界還宜繼續努力,以實現不同類型的投資協議。尤其是國際經貿變數又多又大,剛露出發展機遇的東盟諸國,要積極準備好從地緣相近、文化相通、經濟互補的中國尋找縱深腹地,發揮本身優勢,莫失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