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印度自貿協議草約年底拍板

2008-08-14 02:58:16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法新社曼谷8日電,東盟秘書處負責官員表示,一旦東盟和印度甫達成協議的「自由貿易協定」,能在今(2008)年12月的區域高階層會議中完成簽署,東南亞國家和印度間的貿易料將告攀升,將來的榮景可期,東盟經貿發展勢必更加廣闊。東盟─印度自由貿易協定初簽剛獲結果,相關人士欣喜情緒就無所保留呈現於世人前。無疑這是承受國際連串負面經貿情勢衝擊,壓力難得宣洩的反射作用。但無論如何,區域經濟整合蔚成風氣,新一檔板塊呈現眉目,自有其價值,可樂觀其成。
 
印度是「金磚4國」之1 ,幅員廣闊,近年以發展軟體外包業成功,連帶經貿事業趨於蓬勃,在南亞次大陸崛起,引起了廣泛注目。但是印度經貿事業,多受主客觀條件限制,難謂是一帆風順。因此包括基本項目在內,都還在「摸石頭過河」階段,離大開大闔的表現還遠。以和東盟組織的經貿結盟為例,印度地大物博,在國際政治上又有其聲譽。所以對東盟自貿區議題,雖然早在2003年就和東盟有約,承諾在10年內成立自由貿易區,但行動向不積極,或可以徘徊瞻顧來形容。最近美國一連串經濟紕漏掩蓋不住,波及全世界產業、貿易,都受重挫,一向依賴美國綦深的印度,更是措手不及。於是回過頭來,和東盟試套交情,相約在汶萊展開磋商,終而一拍即合,過程似略具戲劇性,相信是動盪經貿局勢下的產物。
 
和印度進行談判,國際上一向要多持耐性的認知,印度大國除了前述的心理因素外,國內複雜的政治環境,尤其是影響談判的重要理由。這次東盟─印度的自貿區議題汶萊會商,就是印度總理辛哈在國會信任投票獲通過後,快速將草案做決定的。在理論上,國際經貿接觸,在互惠互利上尋求妥協,向是基本原則。但印方妥協的門檻有偏高的說法,不合胃口的協議,草約定了也不見得能得到國會政客的青睞,除非執政團隊有一定把握、或客觀情勢迫切,否則很難談得攏。
 
原本各方預定去(2007)年就可以搞定的自貿區協議草案,延宕至今拍板,就是前述論點的旁證。當時印度對於印尼、馬來西亞的重量級輸出原物料如原油、棕櫚油,以及對泰國的金屬製品、紡織品等關稅問題,功敗垂成,說來是件憾事。其實印度關稅壁壘以往不願彈性化,並非都於本身有利,印度平均關稅約為30%,是全世界關稅最高的國家之1。而且印方對開發中國家進口產品課徵的關稅,比對已開發國家還高。終而有東盟─印度自貿區協議遲未實現的結果。於今協議呼之欲出,從另一角度看,也算得是「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吧。
 
印度和東盟簽自貿協議,原從2003年世界貿易組織(WTO)墨西哥坎肯貿易談判失敗,簽定全球貿易條約希望更加渺茫。終有簽署雙邊自貿協議(FTA),以彌補缺憾,使簽約雙方獲利,成為一種時尚。當時中國得風氣之先,和東盟一舉談成「東盟─中國(10+1)自由貿易區域協議」,確定於2010年建成有18億人口的世界3大自貿區之1。印度未做當機立斷,直拖到連WTO多哈回合談判也破裂,全球貿易條約簽署更加遙遙無期了,才設法補救,把東盟─印度自貿協定草約完成。回頭看東盟─中國自貿區輪廓顯現,雙方年貿易額直叩2,000億美元大關,東南亞諸國受到嘉惠。和印度東盟到2006年每年才有287億美金的貿易額相比,是落後太遠了。
 
不過,西諺說:「永不嫌遲」,印度從猶豫中回神,於區域經濟整合還是好的。近年有東盟10+6自由貿易區協定之議,印度也是擬議中國家之1,有了印度東盟自貿協定草約,對將來東盟10+6自貿協議的談判,料可減少阻力,也是區域經貿整合的正面消息。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