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京奧運看中美關係與俄美關係

2008-08-18 02:15:59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北京奧運正在如火如荼地舉行,不到一半時間,就可以看到,這次奧運的舞台,就是中美兩國的爭鋒,中國金牌數暫時領先,而美國在金牌總數上面,仍佔優勢,中美兩個大國,從政治經濟軍事的較量,延伸到體育的較量,讓世界別有一番感覺。
 
其實,仔細分析,中美體育的優勢,各有不同,美國運動員依賴龐大的自由市場機制和廣告的支持,運動員可以在設備一流的場館,在名牌大學裡,得到最佳的訓練,從而在奧運的時候,為美國爭光;而中國則利用龐大的國家資源,在蘇聯體制、東德體制相繼崩解後,繼續發揮威權主義的優勢,並於改革開放後與自由市場相結合,形成了著有成效的訓練培養體育人才的機制,在本屆主辦奧運的東風吹動下,全面開花結果。
 
不過,在兩國體育競爭的緊張激烈中,我們仍然看到了另外一番景象,那就是兩國體育互動中的寬容胸懷和運動家精神,如果這種和平競爭的情緒延續到其他領域,中美之間的雙邊關係將會進入更加高的一種境界。
 
在美國運動員挑戰北京奧運的精彩場面中,我們看到了多元文化的優勢。在美國男子體操隊意外進入團體前3名的團隊中,最後一輪的鞍馬比賽,竟然是這樣3個運動員,1個是華裔,1個是印裔,1個是俄羅斯血統的運動員,這充分體現,美國國力不衰的原因所在,就是移民的力量,就是網羅天下精英;同樣,在美國女子體操隊與中國隊爭鋒的時候,主教練就是中國人,美國的大熔爐政策,正是給人追求美國夢帶來巨大的機會。對於中國來講,在改革開放的初期,中國體育制度處於轉型的階段,領導的意志,人才的培訓制度,導致參加世界大賽的運動員,常常有遭遇不公平對待的想法,許多人由此轉往海外發展,但狹隘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的傳統陋習作祟,導致「中國人的海外兵團」遭到國內的猛烈抨擊,甚至是人身攻擊,被視為是「賣國求榮」。但如今,中國越來越自信,也越來越接受全球化的價值觀,從人本的層面,來看待運動員、教練的出走,從而顯得更加寬容。這次北京奧運,不但許多原來的國家隊運動員披上他國的戰袍出戰,同時,許多優秀的運動員兼教練,也率領其他的國家隊奔赴北京,與中國隊對壘,比如昔日女排的「鐵榔頭」郎平就率領美國隊到華爭鋒,中國從政界到民間,非但沒有歧視她,相反仍然尊重她,也認同她在美國開創的事業第2春。至於籃球名將姚明,更是中美兩國共同的明星。在奧運體育競賽如此激發愛國主義的場合,中美之間的競爭能夠出現如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平互動因素,這正揭示了中美關係的積極發展前景。
 
當然,在北京奧運開幕的時候,俄羅斯入侵喬治亞,從國際戰略視野來看,是俄羅斯新總統立威,普亭繼續維持強硬手腕,警告鄰國不要過分向美國靠攏,向北約靠攏,或者與俄羅斯為敵,與當年鄧小平決定打越南,教訓越南一事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從雙邊關係的角度來看,就可以清楚看到,俄羅斯與美國的對立競爭,無論從深度和廣度來看,都比中美之間的競爭更嚴重。美國,至少布希體制,在某種程度上,更能容忍目前中國式的威權體制,而將普亭式的俄羅斯民主視為更大的威脅。1場北京奧運熱潮和俄羅斯發起的軍事攻擊風波,再次證明,中美之間有著廣闊的互動,中美之間的好感,對彼此的尊重,在運動員之間,在教練之間,甚至在電視轉播的評論之間,都毫無掩飾地體現出來。而美俄之間的互動,則相當地不耐煩,甚至敵對。從歷史上找原因的話,恐怕還是當年中美乒乓外交的解凍,本來就是中美攜手對付蘇俄,這種內在的邏輯,如今仍然起著相當大的作用。這是國際輿論觀察北京奧運時,預想不到的一幕。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