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兩岸的定位及和解之途

2008-09-05 09:07:51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台灣馬英九總統接受義大利媒體訪問指出,經過這麼長時期的內戰,兩岸應嚴肅地思考和解與和平。並呼籲北京從台灣對岸撤出飛彈,因為台灣不願在飛彈攻擊的威脅下談和平協定。此一訪問看似老生常談,但把內戰和撤飛彈聯繫在一起,則顯有新意,透露出兩岸發展的重大玄機。
 
由台灣中央社譯出的訪問稿可以感受到,馬英九較為明確地把兩岸未來發展和兩岸和解並聯,並指出兩岸簽署和平協定是有條件的,那就是北京要先撤出部署在台海對岸的飛彈。至於兩岸關係,馬英九定位這是國共內戰的延長。這是很重要的1個宣示和認知,意即台灣和大陸是一分裂之局。這和台獨加反中論者的主張,或持台灣地位未定論者,顯然不同。
 
如果要進一步詮釋,兩岸因內戰延長引發的統獨爭議和長期軍事對峙的形勢,原都是1個中國之內的事務。這應是兩岸歷史發展走向1個重要的認識,也是兩岸要取得更大共識面的基礎。也非如此,1個中國的論述才可能通過兩岸的協商達致,進而得以處理分裂之局。即如何善後內戰及因此所衍生的問題,而兩岸和平協定不過是第1步。
 
就在馬英九接受義大利媒體訪問後,馬英九就823砲戰50周年發表講話,主張要把當年金門,1個殺戮戰場變為和平廣場。其實這已意謂著馬英九要為823砲戰重新定性,即這是內戰的延續。可以進一步指出的是:當年「中美共同防禦條約」雖排除防禦金馬,但蔣中正總統拒絕放棄,始有今天台澎金馬的格局。換言之,兩岸領導人當時都拒絕美國設計的冷戰框架,拒絕美國有意將中國1分為2的潛思維。
 
就馬英九而言,在空間上主張從金門起始,將「殺戮」一詞轉化為「和平」,這是兩岸從內戰走向「不武」的新表述。就兩岸言,823砲戰已是半世紀前的故事,但台灣當局及領導人正式地停止以敵對意識看待對岸,還是自馬英九始。這和馬英九過去主張對岸好,對台灣只會有利的論述也若合符節。
 
雖然兩岸簽署和平協議只能是善後內戰的第1步,但何嘗不可視為兩岸邁向和平統一的前置作業。只是兩岸如何進入前置作業,則有待兩岸領導人出以最大的誠意,共同維護今天得來不易的善意和默契,更要努力開拓接觸面和對話面,形成更大的共識基礎。
 
即以撤除飛彈為例,馬英九表明這是走向兩岸和解的必要條件,然而此一表述稍嫌簡化。北京在海峽對岸的飛彈部署,未必就是以台灣為主要標的,推敲應還有其他假想敵,美國和日本都不必排除。所以如何撤飛彈已不是兩岸事務的爭執,還有更大的國際干擾會隨時起作用。
 
要求北京撤除飛彈,就台灣人民言,無論藍綠都會以為當然,飛彈不除,陰影自難消除。只是飛彈該如何撤除,這就不是北京對台政策問題而已,還涉及多邊戰略部署問題;再者,就算北京願意撤飛彈,如何撤,技術條件如何相應配合,相信也得大費斟酌。
 
凡此種種,就需要兩岸當局先各自排除內部歧見和困難。與此直接相關者,兩岸如何就降低軍備競爭有一對話,並達致善意和默契,台灣的對外軍購必然會和撤飛彈掛鉤,並以此互為驗證。
 
馬英九受訪時言及俄羅斯和喬治亞在奧運前夕演出全武行事,這是蘇共解體後衍生的災難和悲劇。馬英九說,喬治亞的問題和台灣不同,因為兩岸之間沒有種族問題,且已發展出1個很廣泛的經濟社會關係網路,可以修補雙方任何形式的敵對情況。這1段話很中肯,是實況描述。也唯其如此,「如果情況許可,雙方已展現出未來達成和平協定的意願。」
 
坐而言容易,如何起而行,兩岸如何正式結束內戰,簽署和平協議,當屬馬英九任內最具挑戰性的大事;自然也是兩案關係發展的頭等大事。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