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經濟朝區域整合目標努力

2008-09-05 09:09:22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東盟10國的經濟部長,從8月25日起在新加坡集會5天。在經貿大環境動盪不安的情勢下,除了完成東盟年度部長級磋商外。還先後和印度敲定「東盟─印度自由貿易協定」的具體內容、並預定在今(2008)年12月的高階層會議期間完成簽署。同時也曾和澳洲、紐西蘭磋商,期能在年底前達成貿易協定,擴大多邊交流基礎。顯然,本屆東盟部長年會期間,在亞洲區域經濟整合方面,完成了連串具體接觸。也為全球貿易協定的多哈回合談判破局後,注入一股重新啟動的力量。若能按部就班推展,所造成的影響將相當廣泛,值得特別注意。
 
東盟─印度自由貿易協定的構想醞釀得早,東盟10國為了打開對印度的經貿大門,擴大市場範圍,一直就盼望和印度結盟。使南洋產物、原物料得到位於近鄰的縱深腹地,同時也能以較低價格,引進印度的資訊科技產品。所以在坎昆部長會議談判失敗,世界貿易組織的進展陷入僵局,國際自貿集團化蔚成風氣後。東盟印度就開始進行接觸,為雙方貿易自由化找新的出路。但是一向以高關稅保護農業,近年在資訊工業產品方面表現紅火的印度,姿式端得相當高,只願以10年為期,做周延考慮後再議。於是南亞和東南亞地區經濟整合之議,停滯不前,雙方一時都未見有積極態度表現。
 
但是,從墨西哥世貿組織坎昆部長會議失敗後的若干年間,國際經費情勢的變化陷入危疑震撼中,未來的可能發展,尤其是眾說紛紜。連規劃為世貿組織協議解套的多哈回合談判,也因主要6國各有堅持而未達預期成效,世貿組織的常規運作更是遙遙無期。顯然國際自由貿易體系的建構,非要另闢蹊徑不可。而當此關頭,東盟和中國於2002年所簽的「東盟─中國10+1自由貿易區協定」,在雙方開誠合作下,已為「區域經濟一體化」奠立了基礎。不僅經貿關係活絡,雙方協定實質進展,則由貨物貿易而服務貿易,原訂於2010年達成東盟─中國自貿區的目標,各有屆時必可達成的堅定信心。1個人口近20億、生產總值逾2兆美元的大型自由貿易區已呼之欲出。面對這樣的環境,印度若再似以往般托大,就難免更加貽誤事機,遺憾深重了。
 
東盟─印度自貿協定果能在年底簽署,16億人口和在成長中的生產總值,也堪稱為具有大型自由貿易區的條件。亞洲地區的兩大經貿板塊次第出現,對「世界經濟全球化」,也就是世界貿易組織的理念終將發生何種影響,一時還難以逆料。但是自20世紀末的美國西雅圖街頭暴動抗議以來,世貿組織所進行的任何多邊談判努力,都須面對全球化擴大貧富差距的質疑。不僅令多哈回合談判難以有效收場,更讓世貿組織主導的多邊貿易體系瀕臨瓦解。其關鍵除農業議題敏感,以致貧富對立加劇外,也因美國在世貿組織裡積極扮演的主導角色面臨挑戰。近年美國金融、經貿敗壞,搞亂市場信用、秩序,還讓全世界承擔其負面影響,更失盡人心,後美國時代的話題此起彼落。大國印度於此時際做些選擇,無論居心,至少也是一種自保。
 
東盟年度部長之會,除了與印度的自貿協定具體化,其他要和澳、紐談貿易協定,和日本談東亞發展構想等。實際上都是朝地區經濟整合目標努力,也為推升東亞成為全球成長樞紐的計畫做奠基工作。尤其是,2007年1月15日亞洲16國領袖,在菲律賓宿霧的東盟高階層會議席上。支持將原東盟─中、日、韓10+3自由貿易區計畫,變更為「東盟10+6自由貿易區」計畫,納入印度、澳、紐,擴大區域板塊。若以東盟為軸心,從分別結合印度與澳紐著手,一旦時機成熟,東盟10+6自然水到渠成。所以東盟部長們連日雖辛勞,予人印象深刻,將來的貢獻也大。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