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難度經濟政策面臨考驗
2008-09-07 03:33:59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美國金融體系自「次級房貸」到接二連三銀行倒閉,可以說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充分說明這個世界金融體制最發達的國家,在金融體系上也有致命的弱點。這項因素不但造成美國經濟的動盪,連帶也波及世界各國的金融體系,甚至使原本樂觀預期的2008年景氣也不斷向下修正,實際情況還有待未來的考驗。
景氣下修又碰到原油、農產品與原物料的漲價,使各國普遍蒙上通膨的壓力。在不景氣與物價膨脹的雙重壓力下,既有的經濟政策工具顯得左支右絀:財政政策方面,無論稅賦政策的加減稅(含政府的補貼)或者擴大縮減公共支出,都因為通膨與衰退的雙重隱憂而有左右為難之困。至於,貨幣政策方面的利率調整更使不上力。
美國次貸風波初期所陷入的流動性問題,隨著時間流逝不但沒有解決,反倒有愈來愈多金融機構或者出現超乎預期的虧損,或者倒閉而使問題有捲土重來之勢。根據瑞士銀行(UBS)8月底的統計,包括花旗、美林、瑞士銀行、匯豐、美聯銀行、美國銀行、德國IKB、華盛頓共同基金,摩根史坦利、RBS等大型銀行最新的次貸虧損,與為了彌補該虧損所募集到的資金情形來看,除了RBS募集到229億美元,高過預估的140億美元虧損,美國銀行募到207億美元,接近預估虧損的212億美元之外,其他銀行所募集到的資金,均遠遠不足以彌補次貸虧損。
這項統計顯示,美國金融機構的確有系統性的流動性危機,使得這些大型金融機構都無法順利取得資金,這當然也是陸續有銀行倒閉的原因,最後也迫使先進國家之中央銀行,不得不以資金直接提供的方式來解決,說明這已不是透過資金市場的價格,亦即利率,來作調整就可以因應當前的困境。這種情況若不能根本性解決,那麼全球的金融與經濟不安因素就無法掃除,則全球不景氣的陰影也就無法消除,利率政策根本起不了作用。
同樣的政策困境也發生在歐洲國家,英國房市的泡沫已經破滅,所以除了美國金融體系動盪的牽連外,英國房市對金融機構的衝擊還正在形成,未來之發展恐還有另一波陣痛。面對這樣的局面,貨幣政策似乎已經停擺,升息或降息已經難以取捨,只好暫時僵持在目前狀態;同理,財政政策也有無用武之憾。
至於新興國家,尤其是亞洲地區的新興國家,更在不景氣方面受到嚴重衝擊,1方面除了次貸引爆的金融、經濟的動盪外,還因為美國是這些國家主要的外銷市場,另方面也因為美國經濟陰影,使這些以外銷為主的新興國家同時面臨來自國外需求不足的壓力。東南亞的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已面臨匯率、物價、不景氣3重打擊的越南,乃至台灣與中國都面臨了相當棘手的經濟情勢。其中,中國剛辦完2008年北京奧運,媒體已關心到其領導人開始要以提高內需的策略,使高速成長的經濟不至於快速滑落。台灣則亦面臨內外夾攻,股市不斷下跌,經濟成長不斷下修,這也是8月30日有人上街頭向馬英九總統嗆聲的重要原因。當然,日本首相福田出其不意宣布辭職,也與長期無法提振的日本經濟相關。
值得關心的是,由於M型化社會結構在全球化的驅動下有愈來愈明顯的現象,因此,在這波衰退與通膨的雙重壓力下,使弱勢族群的生活更加艱困,在傳統財政與貨幣政策束手無策之際,若政府可以對弱勢給予一定之救助措施,這或許是總體經濟政策不能施展下的次佳選擇。這方面政府的反應若不夠敏捷,那麼民眾上街頭給執政當局嗆聲、壓力,甚至像泰國的示威,就可能難以避免。
景氣下修又碰到原油、農產品與原物料的漲價,使各國普遍蒙上通膨的壓力。在不景氣與物價膨脹的雙重壓力下,既有的經濟政策工具顯得左支右絀:財政政策方面,無論稅賦政策的加減稅(含政府的補貼)或者擴大縮減公共支出,都因為通膨與衰退的雙重隱憂而有左右為難之困。至於,貨幣政策方面的利率調整更使不上力。
美國次貸風波初期所陷入的流動性問題,隨著時間流逝不但沒有解決,反倒有愈來愈多金融機構或者出現超乎預期的虧損,或者倒閉而使問題有捲土重來之勢。根據瑞士銀行(UBS)8月底的統計,包括花旗、美林、瑞士銀行、匯豐、美聯銀行、美國銀行、德國IKB、華盛頓共同基金,摩根史坦利、RBS等大型銀行最新的次貸虧損,與為了彌補該虧損所募集到的資金情形來看,除了RBS募集到229億美元,高過預估的140億美元虧損,美國銀行募到207億美元,接近預估虧損的212億美元之外,其他銀行所募集到的資金,均遠遠不足以彌補次貸虧損。
這項統計顯示,美國金融機構的確有系統性的流動性危機,使得這些大型金融機構都無法順利取得資金,這當然也是陸續有銀行倒閉的原因,最後也迫使先進國家之中央銀行,不得不以資金直接提供的方式來解決,說明這已不是透過資金市場的價格,亦即利率,來作調整就可以因應當前的困境。這種情況若不能根本性解決,那麼全球的金融與經濟不安因素就無法掃除,則全球不景氣的陰影也就無法消除,利率政策根本起不了作用。
同樣的政策困境也發生在歐洲國家,英國房市的泡沫已經破滅,所以除了美國金融體系動盪的牽連外,英國房市對金融機構的衝擊還正在形成,未來之發展恐還有另一波陣痛。面對這樣的局面,貨幣政策似乎已經停擺,升息或降息已經難以取捨,只好暫時僵持在目前狀態;同理,財政政策也有無用武之憾。
至於新興國家,尤其是亞洲地區的新興國家,更在不景氣方面受到嚴重衝擊,1方面除了次貸引爆的金融、經濟的動盪外,還因為美國是這些國家主要的外銷市場,另方面也因為美國經濟陰影,使這些以外銷為主的新興國家同時面臨來自國外需求不足的壓力。東南亞的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已面臨匯率、物價、不景氣3重打擊的越南,乃至台灣與中國都面臨了相當棘手的經濟情勢。其中,中國剛辦完2008年北京奧運,媒體已關心到其領導人開始要以提高內需的策略,使高速成長的經濟不至於快速滑落。台灣則亦面臨內外夾攻,股市不斷下跌,經濟成長不斷下修,這也是8月30日有人上街頭向馬英九總統嗆聲的重要原因。當然,日本首相福田出其不意宣布辭職,也與長期無法提振的日本經濟相關。
值得關心的是,由於M型化社會結構在全球化的驅動下有愈來愈明顯的現象,因此,在這波衰退與通膨的雙重壓力下,使弱勢族群的生活更加艱困,在傳統財政與貨幣政策束手無策之際,若政府可以對弱勢給予一定之救助措施,這或許是總體經濟政策不能施展下的次佳選擇。這方面政府的反應若不夠敏捷,那麼民眾上街頭給執政當局嗆聲、壓力,甚至像泰國的示威,就可能難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