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老人與其衍生的失智症問題
2008-09-23 02:13:58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國際間思慮精純、卓有識見的相關人士,鑑於高齡社會出現歷有年所,亞洲新興國家近年受到老人問題困擾正日益增多。老人生活衍生的疾病,逐漸成為個人、家庭乃至社會國家的多方負荷。其中尤以老人失智症最為突出,處理起來卻又十分困難,於是「國際失智症協會」決定以每年的9月21日為「世界失智症日」。希望能喚起全球聚焦於相關問題,妥善解決對老年人口的照顧與看護,減輕所付出的龐大成本,確立現代社會人口領域的指標。泰國是亞洲新興國家重要的一員,共同參與對老年失智症活動,建構正確的觀念,至有必要。
老人罹失智症的原因雖然尚未完全明瞭,除了年齡的增加,是已知的最重要理由外。一般常見的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和吸菸、飲酒,都是危險因素。所以預防所謂「生活型態式」的病徵,常運動、多用腦、多活動,對上了年紀的長者,大致都能緩解失智症發生。如果發現垂老人物記憶減退、無法勝任原本熟悉事務、言語表達出現問題、喪失對時間地點概念、判斷力變差且警覺性降低、抽象思考出現困難、物件擺放錯亂、行為與情緒變異、個性更改、活動及開創力喪失等。就應及早求醫診治,找出病源,縱使確定是失智症,初期進行治療,仍可以收到減低惡化的效果。當今社會對失智症多有誤解且過於樂觀,因而發生不少遺憾和偏差。不厭煩瑣、深入了解問題,是處理失智症的首要步驟,莫輕忽了身邊老人。
今年失智症前夕,日本農林大臣突告辭去內閣職務,為日前相關機構將遭到汙染、移作工業使用的稻米,改撥到醫院給老年病患做主食的醜聞,負起政治責任。這一巧合,突顯出現代社會對老人問題觀念的矛盾和無奈,認識不清的社會成員,遂常有對老人表達不合理態度的事件,造成莫大衝擊。日本是已開發國家,也是世界知名的高齡社會,現代化生活使日本人生命愈活愈長。除了65歲以上人口從2位以上百分比一直遞加,連逾百歲的老者都增加到令人咋舌的地步。日本官方今年9月中旬發布的統計,超過100歲的人口總數3萬6000人以上,今年比去年多了4000人。社會上到處是這類行動遲緩的人物,豈不令若干成員看不順眼,若再進一步加點情緒化因素,就不免於矛盾衝突。但是,上了年紀的人,在精壯年齡也曾為社會成長多有貢獻。垂老受到偏差處遇,不合於倫理法則,也非常不公平。何況人人都會變老,弄成失衡循環,終必是難以收場的損失。所以,全世界都該理性面對人口老化問題,早為相關問題籌謀,當然也包括衍生的老人失智症。
根據一般標準,65歲以上長者,約2.5-5%患失智症,85歲以上老人,則每4人中有1人罹病。目前全世界有1800萬人以上是有失智症的,而且相關數字會隨著老年人口不斷增加而攀升。近年老年社會現象逐漸明顯,但是社會對於失智症老人行為普遍認識不足。常將老人的幻想、妄想、躁動、遊走和攻擊等精神異常表現,誤認為老化象徵,不以為意,或當成老人家「不可理喻」、「老糊塗」,錯過早期發現診治先機;也常見引發家庭不和、父子相告、意外、迷失等悲劇,令人慨歎。
東南亞地區新加坡是最早受老人壓力的社會,泰國當然躲不過人口快速老人化的趨勢,所以對老化和其衍生的問題要及時應對。除了正確對待老人觀念的型塑,政府更要發揮公權力,實施與失智症相關的具體政策與照護模式,供專業服務發展遵循,才可保障失智症老人及其家庭權益,無論在地安養、訂定失智症照護機構設置標準,都不容延緩。活得長長久久幾是每個人的願望,當然活著就該得到應有權益、改善生活品質,大家要一起來做好,莫空留遺憾。
老人罹失智症的原因雖然尚未完全明瞭,除了年齡的增加,是已知的最重要理由外。一般常見的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和吸菸、飲酒,都是危險因素。所以預防所謂「生活型態式」的病徵,常運動、多用腦、多活動,對上了年紀的長者,大致都能緩解失智症發生。如果發現垂老人物記憶減退、無法勝任原本熟悉事務、言語表達出現問題、喪失對時間地點概念、判斷力變差且警覺性降低、抽象思考出現困難、物件擺放錯亂、行為與情緒變異、個性更改、活動及開創力喪失等。就應及早求醫診治,找出病源,縱使確定是失智症,初期進行治療,仍可以收到減低惡化的效果。當今社會對失智症多有誤解且過於樂觀,因而發生不少遺憾和偏差。不厭煩瑣、深入了解問題,是處理失智症的首要步驟,莫輕忽了身邊老人。
今年失智症前夕,日本農林大臣突告辭去內閣職務,為日前相關機構將遭到汙染、移作工業使用的稻米,改撥到醫院給老年病患做主食的醜聞,負起政治責任。這一巧合,突顯出現代社會對老人問題觀念的矛盾和無奈,認識不清的社會成員,遂常有對老人表達不合理態度的事件,造成莫大衝擊。日本是已開發國家,也是世界知名的高齡社會,現代化生活使日本人生命愈活愈長。除了65歲以上人口從2位以上百分比一直遞加,連逾百歲的老者都增加到令人咋舌的地步。日本官方今年9月中旬發布的統計,超過100歲的人口總數3萬6000人以上,今年比去年多了4000人。社會上到處是這類行動遲緩的人物,豈不令若干成員看不順眼,若再進一步加點情緒化因素,就不免於矛盾衝突。但是,上了年紀的人,在精壯年齡也曾為社會成長多有貢獻。垂老受到偏差處遇,不合於倫理法則,也非常不公平。何況人人都會變老,弄成失衡循環,終必是難以收場的損失。所以,全世界都該理性面對人口老化問題,早為相關問題籌謀,當然也包括衍生的老人失智症。
根據一般標準,65歲以上長者,約2.5-5%患失智症,85歲以上老人,則每4人中有1人罹病。目前全世界有1800萬人以上是有失智症的,而且相關數字會隨著老年人口不斷增加而攀升。近年老年社會現象逐漸明顯,但是社會對於失智症老人行為普遍認識不足。常將老人的幻想、妄想、躁動、遊走和攻擊等精神異常表現,誤認為老化象徵,不以為意,或當成老人家「不可理喻」、「老糊塗」,錯過早期發現診治先機;也常見引發家庭不和、父子相告、意外、迷失等悲劇,令人慨歎。
東南亞地區新加坡是最早受老人壓力的社會,泰國當然躲不過人口快速老人化的趨勢,所以對老化和其衍生的問題要及時應對。除了正確對待老人觀念的型塑,政府更要發揮公權力,實施與失智症相關的具體政策與照護模式,供專業服務發展遵循,才可保障失智症老人及其家庭權益,無論在地安養、訂定失智症照護機構設置標準,都不容延緩。活得長長久久幾是每個人的願望,當然活著就該得到應有權益、改善生活品質,大家要一起來做好,莫空留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