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風雨災難中尋找趨吉避凶的方向

2008-09-28 05:23:39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法新社」報導,泰國官方日前說,近旬各地豪雨造成洪患,全國76府的北、中、東部21府氾濫,近80萬人受嚴重影響。至少已有16人喪生,公共建設毀損和後續災情,將較預估嚴重,救災機構已展開緊急接濟。同時,普吉島方面傳出泰國和中國代表達成一項估測季節風雨形成的協議,將以3年時間做好基本研究,為準確預報風雨奠定基礎。在飽受風雨淩浸壓力中,當局一面搶救災黎;一面做中長程的防災準備工作;是歷來所見相對積極的一種表現,期盼各項工作順利推動,為緩解百姓疾苦努力。
 
10多天來豪大雨所造成的災情,在一般情況下是居住在都市裡的人們難以想像的,一日3餐偶有延誤,已經屬於難以忍受的事情。若是因陋就簡匆匆吞下一點粗食,然後就不知道下頓何時有可供填肚皮的東西,豈是常人能受得了。21府近80萬災民不僅缺少3餐,還缺少飲水,生病了沒有醫藥,天黑了、疲乏了無處可躺下休息。更可怕的是生命財產全在威脅之下,雨何時停、水何時退、退了後又用什麼維生和重整家園。因此除了救災機構火速動員,把災民生活必需品,排除萬難送到災區,以達救災如救火要求外。非災區包括我們華族在內的泰國居民,也該持人饑己饑、人溺己溺的心情,投入廣泛救災行列,表達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同胞關懷。
 
季候風雨降臨禍事頻傳的環境裡,有心人應該能夠感覺得到,風雨釀成災變的頻率變高、破壞力變大、受災區域愈來愈廣泛了。2006年間的1次季候風雨,橫掃過緬甸、泰國洪水與災區造成損失可觀,相信各方記憶猶新。當時輿論稱之為11年來所僅見,費去大量人力物力,復原工作並不見得已告竣,若干災變痕跡還清楚可見。但是轉瞬間另次季候風雨又告襲來。這回破壞層面雖略遜於上次,論相隔的時間卻短了許多。也就是說,具相當規模破壞力的風雨愈來愈快出現,如何趨吉避凶的需要也較以往任何時期更迫切。恰當此時,泰中兩國研究安達曼海氣候變化的協議達成,雙方預定以3年時間來商討出相關結論,使精準預報季候風雨型態有了科學依據。目前若干專家將東南亞季候風雨問題無從捉摸,歸咎於全球氣候暖化。相信泰中的研究協議對問題的解決會做出貢獻,當地人民可憑預報做趨吉避凶的安排,當可有效減輕生命財產的損失。
 
長久以來,南亞、東南亞地區居民,世世代代受區域性季候風雨蹂躪折磨,束手無策,只有聽天由命。無數生命財產盡付洪流,默爾相對,風雨肆虐後重整破碎家園,靠殘缺救濟支撐起來,汗淚交織,依然擺脫不了朝不保夕的陰影。無論單一國家和區域組織,都少見積極作為。雖說天災不可抗力,若憑精確預警找出逃避方向,總比四顧茫茫,等著讓無情風雨吞噬要好。所以我們對泰國邁開步伐,找到可靠助力展開對季候風雨的研究,既令人振奮又值得期待。據普吉島「海上生物中心」研究人員蘇姆凱(譯音)說,安達曼海域是季候風雨的誕生所在。泰中相關研究的目的在於了解季候風雨的變化,也可能有助於對氣旋型態的認識。顯然這是對症下藥的行動,應該得到廣泛支持和鼓勵。
 
季候風雨是構成亞洲自然生態環境的一個重要部分,和區域居民生存有密不可分的關聯。過去因為條件不足,對風雨沒有做深入認識,受到了破壞只從負面看問題,難免滿懷怨懟。其實若無季候風雨吹拂,大地從何得滋潤而孕育無限生機。所以,趁著目前氣候變異頻仍,本身具備的科研能力已較前進步,正是推動深入探討根源,為居民趨吉避凶尋覓至計的時候。泰國朝野要認清與天然共存的道理,全力協助災民恢復家園;並將可能再造成的傷害減到最低。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