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已陷入流動性危機

2008-10-04 03:18:14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美國次貸風暴所掀起的金融大海嘯持續肆虐,不但情勢更加嚴重,而且在空間上還不斷擴大。比利時最大銀行富通銀行(Fortis)由荷比盧3國政府聯手局部接管,英國政府接著宣布把大型房貸銀行Bradford & Bingley(B&B)收歸國有,德國政府協助瀕臨倒閉的Hypo房地產控股公司(HRE)取得多達350億美元的信用額度,甚至連遠在北極圈的冰島政府也出資6億歐元買下該國第3大Glitnir銀行75%的股份。至於美國本身的最大銀行美聯銀行(Wachovia)以及華盛頓互惠銀行(Washington Mutual)也紛紛不支倒地。
 
金融海嘯一波波襲來,使得布希政府所借重的財長寶森不得不提出天文數字7000億美元的整體紓困計畫。由於金額過於龐大,同時對於不守紀律的金融頑童捅出簍子,卻要全民埋單,而且主事者往往還可以領取鉅額離職金的不公義情事,終使美國眾議院在第一回合投票時,出現被否決的結果,如此一來使全球股市又再度哀鴻遍野,迫使美國國會必須再經協調,重新決定紓困方案的命運。
 
眾議院之所以投出否決結果,當然是因為紓困計畫違反了投資風險自負的市場原則。不過,現在市場的情勢,這些原理原則必須向現實低頭。這就像房屋已經著火,不先救火而在討論、爭議玩火者的不應該是不符現實的;也像是目前愈滾愈大的毒奶事件,去追蹤調查添加毒性物質的不當固然有必要,但找出哪些食品加工摻有毒奶,避免更多人受害恐怕更加急迫。
 
那麼,何以次級房貸會演變成如今這般的大海嘯、大風暴?主要是維繫當今金融體系的流動性在這樣大風暴下,受到根本性的破壞,造成金融流動性緊縮,須要各國央行聯手採取因應對策,才有可能使系統性風暴有止血的可能。不先針對現有傷口作療治,金融體系將因大量失血而僵固化,甚至一旦形成金融僵屍動彈不得,那麼歷史上的大蕭條也不是不可能再現。
 
金融體系原本就是在資金借貸之間運作,同時也都以高槓桿來操作,否則就無法出現類似「貨幣乘數」這樣的貨幣創造過程。以商業銀行為例,商銀吸收存款只是其營運的手段,真正獲利的來源在於運用所吸收的存款資金。一般會保留一定比例,譬如20%作為支應存款的提領之用,剩下的80%資金要想辦法貸放或購買各類證券,求取貸放利差來獲利。也正因為每1元存款只保留遠小於1的比例作為準備,其他要加以充分利用,那麼一種循環不已的信用創造過程因而展開。
 
如今,各銀行或金融機構,因為次貸及其衍生出的各種衍生或結構性金融商品,由於無法償還的風險增加,遂使所有金融機構要贖回原有這類商品,結果必然使得原本可作為金融機構正常融通的這些證券被贖回或拋出,而搶進政府公債。結果造成整個貨幣市場價格大亂,通常應為2%的美國國庫券(美國政府發行)3月期殖利率,現在因為大家搶著要,利率已降至0.43%,而民間金融機構發行的長期金融債券利率原本與國庫券利率只有50個基點(basic points)差異,現在卻擴大到了450個基點。顯示金融機構自己都不接受同業所發行的債券,而一窩蜂轉進政府發行的國庫券。
 
這種高度沒有安全感的恐慌,如果沒有強大資金挹注作為保證的話,再發展下去,就不是只有頑童、壞孩子受懲罰,連好孩子也會被拖累。上述這些大型行庫面臨倒閉問題,都是這種流動性危機所引發的。此時,只有不計代價挹注資金,至少政策必須如此強有力宣示,才有機會止血。否則類似1929-39期間長達10多年的大蕭條還是有可能重現。為了整體金融與經濟的平穩,紓困計畫不得不然。
 
當然,搶救過程中如何讓闖禍的金融機構的CEO承擔責任,至少要取消他們領取的鉅額離退金,甚至追究其決策責任也不為過。只有力撐過了難關,政府手中持有的龐大金融機構股權才有可能回復市場價值,作為全民埋單的回饋,這或許可以勉強挽回微弱的正義感吧!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