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金融海嘯席捲全球衝擊亞洲

2008-10-11 04:48:03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在金融自由化、金流無國界的現況下,美國的金融海嘯幾乎已全面橫掃歐洲,從英國、比利時、冰島,已擴及德國、義大利,甚至迫使德國總理要宣示,絕不允許德國銀行倒閉。同時,亞洲方面的韓國似乎也略有不穩,1場全球性的金融海嘯似乎已經發生。為因應此一情勢,罕見的6國央行聯手宣布調降利率,可見問題之嚴重。
 
美國次貸所引發投資銀行幾乎全面崩潰後,最新的產業資料也說明不景氣、衰退似乎已無法避免。美國房市不但已受傷嚴重,美國車市也明顯衰退,主要汽車製造公司通用、福特前景不樂觀。如果消費大幅下滑,那麼美國零售業將步入衰退,則由房市為引爆點的次貸風暴,隨之擴及各衍生性金融商品,進而造成贖回潮,引發金融機構的倒閉與流動性緊縮,使槓桿倍數達30倍以上的投資銀行不支。目前再擴及車市與其他消費財產業,未來必然會使資本財也因需求不足而衰退,則全面性與系統性的衰退將引爆。
 
原本期待金融海嘯只侷限於美國地區,但是由於金流橫跨國境的發展,美國金融體制的問題,也隨著金流的移轉以及衍生性金融商品亦有跨國行銷,而擴散出來。美國金融體制的設計在1929-1939年大蕭條後,採取的是銀行(間接融資)與證券(直接融資)分業經營的作法。但隨著近年來金融整合的發展,又允許商業銀行與證券(投資銀行)可交互投資,也就是在金融控股的型態下,允許同一集團可跨業經營。當然,也有部分金融機構只以商業銀行或投資銀行為其核心,而沒有跨業經營。
 
相對的,歐洲金融機構走的是綜合銀行的方式,即允許在1個銀行執照下去經營銀行、證券、保險的綜合性業務。當次貸所引發的風暴來襲後,原本較不受影響的歐洲金融機構,卻也逐漸固守不了,而發出警訊。美國五大投資銀行紛紛中箭落馬,經查主要是投資銀行利用證券化而達到高倍數槓桿的作用,雷曼兄弟等其槓桿倍數超過30倍。但由於歐洲綜合銀行的制度設計,使得槓桿倍數更高,在德國還有超過60倍的個案。
 
這種超高倍數的槓桿,當面臨金融風暴、流動性緊縮時,其風險也倍數性升高,實在是一大挑戰,迫使德國總理要跳出來宣布政府絕不讓該國金融機構倒閉。在平時這樣的宣示,必然遭致相當的批評。因為既不能讓銀行倒,那麼經營團隊有可能因而更加放任,造成嚴重道德風險,使金融業陷入惡性經營的環境。不過,在金融海嘯已形成,且發揮極大的系統性與跨國性傳染之際,即使違反市場機制,也不得不做政治性或政策性的介入。如果民眾對政府的宣示有信心,則可能使1場滅頂的危機化解;如果沒有信心,頂多還是回到崩解的現況而已。這種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正是歐美政府大量砸錢救市的盤算,這當然帶有僥倖的盼望。不過,看來也沒有什麼替代性的政策選擇了,聯手降利率,恐怕也將用盡政策手段。
 
緊接著亞洲地區會不會也淪陷?初步看來,不論衍生性商品的銷售或作為金融機構準備的一部分或投資部位,大致上還在可控制的範圍,雖有受傷但程度不如歐美。不過,亞洲國家必須嚴陣以待的是,會不會連帶因為流動性緊縮而帶來金融與產業的惡性緊縮循環。此時,各國中央銀行除了總體貨幣政策將趨寬鬆外,還要搭配更細膩的個體措施,實質對面臨資金困難的企業與貸款戶伸出援手。美國在8500億美元紓困計畫中,有數十億元要作為對房貸戶的紓困,這種補救措施真的是來得太遲,也太不足夠。如果能夠預料到如今所要投入上兆美元才能善後的紓困,也許在1年前次級房貸戶無力償債的現象出現,呆帳比例升高時,即施以紓困來緩和或減輕,那麼也可能不致形成風暴或海嘯。這方面亞洲國家可以做為借鏡,儘速研擬紓困的沙盤推演,看看是否能夠躲開後續的海嘯形成或降低傷害。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