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農踐履「民以食為天」的箴言

2008-10-18 04:36:54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泰國稻農為慶祝稻米收成,依例於10月13日舉辦1年一度騎水牛大賽,緊接著聯合國糧食暨農業組織,就在羅馬召集「世界糧食日」成立63年紀念大會,並引起一連串多元化活動。分在氣候變遷和生物能源的重點範圍內,告知今日農業的處境,提示農產事業努力的方向。2008年對糧農領域而言,是到處充滿驚濤駭浪的1年,全世界缺糧的壓力,金融海嘯的衝擊和考驗,讓糧農界沉重和不安。泰國是稻米主要產地之一,也是世界輸出米糧首屈一指的國家,地位非常重要。政府與民間於慶祝收成之餘,尤其要多聽國際的聲音,調整相關策略,克盡米糧大國對世界的責任和貢獻。
 
設在羅馬的聯合國糧農組織成立於1945年,訂下揭牌運作的10月16日為「世界糧食日」(World Food Day)。當年世界糧農先進國家在第2次世界大戰甫告結束,就在同盟國克敵致勝的最高指導原則──爭取「四大自由」下,於聯合國組織下,建構事業機關,承擔起讓全世界有「不虞匱乏的自由」的使命。糧農先進固是意氣風發,糧農領域的相關人士,又何不願為舉世人民填飽肚皮而奮鬥。但時間過了63年,距世人有「不虞匱乏自由」的指標愈來愈遙遠。若謂糧農領域欠努力,是一種並不公平的評鑑,但何以又還有許多生靈在饑饉邊緣掙扎。應是逾150國參與本屆世界糧食日盛會代表,以及糧農業界人士都宜深思的。
 
從今年開年以來,石油和糧食價格交互飆漲,造成全世界人心惶惶,到處透露著不安訊息,和百姓走上街頭抗議的行動。種種表現,基於箴言「民以食為天」的道理,是出自無奈下的反撲,更是百姓匱乏的結果。本屆世界糧食日前夕,世界二大糧食援助團體在柏林表示,全世界現在有33個國家,正面臨「嚴重」到「極端危急」程度不等的糧食危機。這些國家多屬於開發中或未開發國家,主要分布在非、亞兩洲,成為需要最優先處理的問題。在發表2008年的「全球饑餓指數」時,德國「救濟世界饑饉組織」、美國華府「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警告了全世界所有國家。如果繼續輕忽問題的存在,或者因為其他緊迫形勢對糧農發展優先地位的延緩,後果會不堪設想,下一次反撲的力道難以估量。
 
國際糧食援助團體的憂心,並以數據做嚴重程度的旁證,最沉重的壓力來自於繼油飆、糧飆之後,世界金融海嘯形成的破壞力,方興未艾。在各經濟體的經濟衰退現象,已然乎之欲出,目前最可能發生的問題,是全球饑民的「隔宿之糧」都沒有著落。在當前金融危機陰影之下,想要推動用以拓展開發中國家農業經營的長程投資計畫,將會非常困難。也就是說,金融海嘯可破壞的層面比預期還深,若各國的權責機構再不據理力爭,饑民轉為餓莩,又怎麼收拾。
 
慈悲是人類秉賦的一種,在一般情況下,用慈悲為號召,相對容易凝聚共識、結合力量。為解決饑餓問題,從人民有不虞匱乏的自由,到「聯合國千禧年發展目標」要達成「在2015年以前將全球饑民人數降到目前的一半」,再到今年6月5日「對抗饑餓問題183國高階層會」提出致力「消滅饑餓與確保人人有飯吃」。每次議題都蘊含慈悲為懷的精神,都具感動人的力量,但是形格勢禁,說出來的都沒有完全實現。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的資料是,約9億2000萬人在饑餓線上,經一連串負面拉扯,新的數字還不知增添多少。
 
泰國農人用騎水牛大賽慶祝稻米收成,是最務實、最有資格表達歡慶的活動。由於泰農披星戴月、揮汗耕耘,確保傳統產業基礎,泰國才有穩定的稻米存量,在缺糧危機達到巔峰時,才能表現維持區域供應均衡的力量。因此,國家社會在世界糧食日來臨時,應特別為農人的貢獻表達敬佩之意。而歷經嚴酷考驗,更能襯托泰農踐履「民以食為天」箴言的精神,舉世若能師法泰農作為,缺糧危機應能緩和才是。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