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銘清遭毆加碼考驗兩岸互信
2008-10-24 03:10:01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台灣馬英九總統20日上午才說保證兩岸4年之內不會開戰;不旋踵間,應邀訪台的海協會副會長張銘清在台南市孔廟遭遇民進黨籍的市議員帶頭偕同暴民施暴。這是激進台獨分子採取暴力訴求的具體事證,民進黨從黨主席以下,在第一時間竟無人出面譴責暴力,甚者有謂這是敵人,無庸客氣。蔡英文針對馬英九兩岸4年無戰事的評論,更謂這是不戰而降,立委高志鵬事後更直言會發生「島內流血戰爭」。一股戾氣似在瞬間爆開。
台灣領導人馬英九日前才說希望在他總統任內能簽署兩岸和平協議,緊接著表態兩岸未來4年不可能發生戰爭。這當然是有為而發,不僅對北京,也針對台獨人士。綠營對馬英九的各種嗆聲,其實都圍繞著兩岸最近幾個月的和解氛圍而來。對陳雲林即將訪台協商兩岸事務,原即懷抱極大敵意,意圖以各種手段擋住兩岸進一步的正常交往,預定1025發動的遊行就是顯例。所以會發生暴力衝突,這原是可以預料的,但何以仍會有張銘清遭受暴民群毆的場景出現?
雖然台灣內政部警政署署長自請處分,並立即降調台南市警察局長。但馬政府實難解釋何以出現任令來台作客的海協會副會長張銘清遭暴民施暴的嚴重事件。相信這絕非警方部署的警力有無問題,而是整個安全作業出現了嚴重疏漏,反向助長暴力分子的氣焰。相信這已不是治安問題,而是嚴肅的執政能力問題,豈止不能掉以輕心,更直接關鍵兩岸和解的互信。
台灣總統府除譴責暴力外,並聲明這是單一事件不會影響兩岸交往;北京方面的反應冷靜,且及時切割,即1方面譴責極少數的暴力分子,要求台灣方面嚴懲滋事者;1方面明確宣示不會影響兩岸的和平發展和既定安排。張銘清說,暴民施暴不代表台南民眾,也不代表台灣人民,離台前更感性地表達四川汶川震災現場最後離開的幾個台灣人就是來自台南,認為大陸同胞和海協會會長陳雲林訪台會因這1事件而受到更好的安全保護。這表明兩岸正常交往應不會受到干擾,不會因民進黨某些成員的暴力傾向而隨之起舞。
站在第1線的張銘清,以受害人身分接受警方筆錄,也「向有關單位提告」。對此,或謂張銘清的提告已不著痕跡地表達對中華民國轄下司法體制事實存在的承認,若要擴大解釋,也是對中華民國主權的尊重。誠然,若要明確其中分際,還具有很大的模糊空間和分歧。若就兩岸司法協助精神言,台灣警方以及司法體系當然有義務協助張銘清對個人自由不受暴力脅迫的權利,若再從兩岸共享主權的觀點看,張銘清的提告,恰恰從實務上體現了兩岸共同維護主權,乃至共享主權。是以張銘清提告正是1個具體案例,至少有利兩岸未來協商司法互助。
分析綠營在暴力事件後見諸媒體的種種情緒反應,可謂台獨症侯群的叢結反射。在情緒上由焦慮轉為憂鬱,憂鬱轉為躁鬱,躁鬱轉為暴力,病態深淺各有不同。民主社會何以會出現激進意識和行為,何以台獨支持者會接受激進思維,當然和這些年來綠營政客一再動員民粹,製造仇恨和報復氛圍直接相關,並養成無理性的行動慣性。彼輩於今年3月大選之後不思檢討選民何以轉向,拒絕反省政權是如何丟掉的,卻選擇暴力相向,但期社會失序以為得計,相信這只會讓更大多數理性和冷靜的選民唾棄。帶頭的民進黨籍台南市議員王定宇事後猶狺狺其言,更是典型。
張銘清遭毆事件如何善後,無異加碼考驗兩岸互動、互信,考驗陳雲林能否如期順利訪台;連帶也加碼考驗馬政府的施政能力,加碼考驗民進黨要走街頭暴力抗爭路線,還是堅持民主體制內的理性問政和監督。
台灣領導人馬英九日前才說希望在他總統任內能簽署兩岸和平協議,緊接著表態兩岸未來4年不可能發生戰爭。這當然是有為而發,不僅對北京,也針對台獨人士。綠營對馬英九的各種嗆聲,其實都圍繞著兩岸最近幾個月的和解氛圍而來。對陳雲林即將訪台協商兩岸事務,原即懷抱極大敵意,意圖以各種手段擋住兩岸進一步的正常交往,預定1025發動的遊行就是顯例。所以會發生暴力衝突,這原是可以預料的,但何以仍會有張銘清遭受暴民群毆的場景出現?
雖然台灣內政部警政署署長自請處分,並立即降調台南市警察局長。但馬政府實難解釋何以出現任令來台作客的海協會副會長張銘清遭暴民施暴的嚴重事件。相信這絕非警方部署的警力有無問題,而是整個安全作業出現了嚴重疏漏,反向助長暴力分子的氣焰。相信這已不是治安問題,而是嚴肅的執政能力問題,豈止不能掉以輕心,更直接關鍵兩岸和解的互信。
台灣總統府除譴責暴力外,並聲明這是單一事件不會影響兩岸交往;北京方面的反應冷靜,且及時切割,即1方面譴責極少數的暴力分子,要求台灣方面嚴懲滋事者;1方面明確宣示不會影響兩岸的和平發展和既定安排。張銘清說,暴民施暴不代表台南民眾,也不代表台灣人民,離台前更感性地表達四川汶川震災現場最後離開的幾個台灣人就是來自台南,認為大陸同胞和海協會會長陳雲林訪台會因這1事件而受到更好的安全保護。這表明兩岸正常交往應不會受到干擾,不會因民進黨某些成員的暴力傾向而隨之起舞。
站在第1線的張銘清,以受害人身分接受警方筆錄,也「向有關單位提告」。對此,或謂張銘清的提告已不著痕跡地表達對中華民國轄下司法體制事實存在的承認,若要擴大解釋,也是對中華民國主權的尊重。誠然,若要明確其中分際,還具有很大的模糊空間和分歧。若就兩岸司法協助精神言,台灣警方以及司法體系當然有義務協助張銘清對個人自由不受暴力脅迫的權利,若再從兩岸共享主權的觀點看,張銘清的提告,恰恰從實務上體現了兩岸共同維護主權,乃至共享主權。是以張銘清提告正是1個具體案例,至少有利兩岸未來協商司法互助。
分析綠營在暴力事件後見諸媒體的種種情緒反應,可謂台獨症侯群的叢結反射。在情緒上由焦慮轉為憂鬱,憂鬱轉為躁鬱,躁鬱轉為暴力,病態深淺各有不同。民主社會何以會出現激進意識和行為,何以台獨支持者會接受激進思維,當然和這些年來綠營政客一再動員民粹,製造仇恨和報復氛圍直接相關,並養成無理性的行動慣性。彼輩於今年3月大選之後不思檢討選民何以轉向,拒絕反省政權是如何丟掉的,卻選擇暴力相向,但期社會失序以為得計,相信這只會讓更大多數理性和冷靜的選民唾棄。帶頭的民進黨籍台南市議員王定宇事後猶狺狺其言,更是典型。
張銘清遭毆事件如何善後,無異加碼考驗兩岸互動、互信,考驗陳雲林能否如期順利訪台;連帶也加碼考驗馬政府的施政能力,加碼考驗民進黨要走街頭暴力抗爭路線,還是堅持民主體制內的理性問政和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