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應正視選舉結果意外帶來的危機
2008-11-02 02:24:18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美國總統大選離開投票日已經不遠,媒體和民意調查,甚至提前投票的票站口調查都顯明,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歐巴馬似乎已勝利在望。換句話說,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馬侃如果出人意料的勝選,那就可以稱之為反敗為勝了。
選戰進行到現在,可以證明,美國總統布希的8年施政,除了一些內政議題,確實是乏善可陳,而伊拉克戰爭泥沼與美國金融風暴,更使民眾幻想有新的變革,並且迅速忘記過去。馬侃可謂是時運不濟,背上了布希施政差的包袱,怎樣劃清界限,都難以奏效,而歐巴馬則憑藉變革的口號和把馬侃與布希綁在一起的兩個招數,就一路破關斬將,扶搖直上,離開創美國200多年憲政史的新篇章還差半步之遙。
不過,選舉總有意外發生,在最近的美國總統大選中,就有高爾贏了普選票,輸了選舉人票,結果與總統大位擦肩而過先例,因此,不到最後的開票結果呈現,還是難以下最後的定論。也因為如此,美國非洲裔社群在開票日也面臨嚴峻的考驗,儘管這個族群的90%將投歐巴馬,而歐巴馬也為他們贏得了自馬丁路德金恩以來非洲裔社群最大的榮耀,但如果歐巴馬落選,非洲裔社群真的發生暴亂,那美國族裔團結的狀況將會出現大倒退,歐巴馬為非洲裔社群贏得的聲譽也會毀於一旦。有鑒於此,不但美國警方要做好萬全之策,歐巴馬也要做好安撫的呼籲準備。
布希當然是這場總統大選的「受審者」,不過,值得肯定的是,即使共和黨敗運在即,他還沒有像不少反對者預測的那樣,在選舉的最後一刻,利用手中的行政權力,製造陰謀,搞小動作,甚至發動大規模的海外軍事行動,來影響選舉,幫共和黨助選。美國的民主機制發展至今,雖然有無能或者霸道的總統,但他們還是保持了民主政治的基本風範和政客守則,不對大選作違法或者不適當的干預,最終破壞美國的憲政機制,這是美國成熟的地方,也證明布希是1個最終不得人心的總統,在歷史上不會得到高度評價的總統,但絕對不是1個惡魔,所以不必將其妖魔化。美國民眾用選票挑選了布希,並讓他連任,那麼,他的錯誤和給國家帶來的損害,美國人民將集體分擔。換1個角度說,執政黨支持率如此之低,歐巴馬又如此人氣高漲,年過70的馬侃仍能在大選中緊追不捨,幾度打成平手,甚至反超,可見馬侃服務國家,貢獻國家的生涯,還是受到美國民眾的尊崇。
在最後的幾天時間裏,雙方陣營作最後的衝刺,主要拉3種選票,1是尚沒有決定的中間選民,2是非洲裔以外的少數族裔選票,3是本來很少關心政治的年輕人票源。對我們來說,華裔如何在這次大選中提升投票率是第1要務,因為民意調查顯示,華裔是亞裔中投票率最低的族群之1,這種低的投票率也導致華裔在美國的政壇中無法冒升出精英人才,尤其是在聯邦大選的層面。眾議院(只有吳振偉1人),參議院如果沒有華裔的精英,華裔的參政能量就永遠無法與非洲裔相比。當然,今年因為有歐巴馬的參選,美國年輕人的參政熱情大幅提升,不過,年輕人只重視候選人的「明星效應」,而無暇顧及候選人的政策訴求,年輕人只重理想,而忽略現實,這又會給美國政治帶來新的衝擊。
無論星期二的選舉結果如何,布希退出歷史舞台已成定局,無論是歐巴馬成為第1位美國總統,還是馬侃以最大年齡之1的候選人進入白宮,美國的歷史都將展現新的1頁,美國在世界的領導能力,都將經受新的考驗。
選戰進行到現在,可以證明,美國總統布希的8年施政,除了一些內政議題,確實是乏善可陳,而伊拉克戰爭泥沼與美國金融風暴,更使民眾幻想有新的變革,並且迅速忘記過去。馬侃可謂是時運不濟,背上了布希施政差的包袱,怎樣劃清界限,都難以奏效,而歐巴馬則憑藉變革的口號和把馬侃與布希綁在一起的兩個招數,就一路破關斬將,扶搖直上,離開創美國200多年憲政史的新篇章還差半步之遙。
不過,選舉總有意外發生,在最近的美國總統大選中,就有高爾贏了普選票,輸了選舉人票,結果與總統大位擦肩而過先例,因此,不到最後的開票結果呈現,還是難以下最後的定論。也因為如此,美國非洲裔社群在開票日也面臨嚴峻的考驗,儘管這個族群的90%將投歐巴馬,而歐巴馬也為他們贏得了自馬丁路德金恩以來非洲裔社群最大的榮耀,但如果歐巴馬落選,非洲裔社群真的發生暴亂,那美國族裔團結的狀況將會出現大倒退,歐巴馬為非洲裔社群贏得的聲譽也會毀於一旦。有鑒於此,不但美國警方要做好萬全之策,歐巴馬也要做好安撫的呼籲準備。
布希當然是這場總統大選的「受審者」,不過,值得肯定的是,即使共和黨敗運在即,他還沒有像不少反對者預測的那樣,在選舉的最後一刻,利用手中的行政權力,製造陰謀,搞小動作,甚至發動大規模的海外軍事行動,來影響選舉,幫共和黨助選。美國的民主機制發展至今,雖然有無能或者霸道的總統,但他們還是保持了民主政治的基本風範和政客守則,不對大選作違法或者不適當的干預,最終破壞美國的憲政機制,這是美國成熟的地方,也證明布希是1個最終不得人心的總統,在歷史上不會得到高度評價的總統,但絕對不是1個惡魔,所以不必將其妖魔化。美國民眾用選票挑選了布希,並讓他連任,那麼,他的錯誤和給國家帶來的損害,美國人民將集體分擔。換1個角度說,執政黨支持率如此之低,歐巴馬又如此人氣高漲,年過70的馬侃仍能在大選中緊追不捨,幾度打成平手,甚至反超,可見馬侃服務國家,貢獻國家的生涯,還是受到美國民眾的尊崇。
在最後的幾天時間裏,雙方陣營作最後的衝刺,主要拉3種選票,1是尚沒有決定的中間選民,2是非洲裔以外的少數族裔選票,3是本來很少關心政治的年輕人票源。對我們來說,華裔如何在這次大選中提升投票率是第1要務,因為民意調查顯示,華裔是亞裔中投票率最低的族群之1,這種低的投票率也導致華裔在美國的政壇中無法冒升出精英人才,尤其是在聯邦大選的層面。眾議院(只有吳振偉1人),參議院如果沒有華裔的精英,華裔的參政能量就永遠無法與非洲裔相比。當然,今年因為有歐巴馬的參選,美國年輕人的參政熱情大幅提升,不過,年輕人只重視候選人的「明星效應」,而無暇顧及候選人的政策訴求,年輕人只重理想,而忽略現實,這又會給美國政治帶來新的衝擊。
無論星期二的選舉結果如何,布希退出歷史舞台已成定局,無論是歐巴馬成為第1位美國總統,還是馬侃以最大年齡之1的候選人進入白宮,美國的歷史都將展現新的1頁,美國在世界的領導能力,都將經受新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