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雲林訪台 願能承先啟後開創兩岸榮景

2008-11-04 03:07:06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訪台5天,這是兩岸兩會領導人自1993年辜汪會以來,首次在台北會面。而這也是李登輝發表兩國論,大陸海協會會長臨時中斷訪台行程以來,兩岸兩會的盛會。兩岸兩會領導人的台北會所以遲遲其行者,既非經貿障礙,也非任何不確定因素,而是台獨意識形態造成的政治障礙。馬英九決然面對媒體解說邀請陳雲林訪台,固然捲起了千堆雪,但只要兩岸新局既立,必然是沛然的生機。
 
民進黨針對兩岸兩會領導人的台北會,揚言發起萬人黃絲帶圍城運動,既要為台灣發聲,又要維護台灣主權。此外還有人揚言要給陳雲林一場民主震撼教育,武場則有丟雞蛋、圍圓山等,皆已預為安排,其中最荒謬的是請出綠營拒絕認同的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要用旗海包圍陳雲林。這是標準的街頭抗爭,大有不惜訴諸暴力邊緣策略的傾向。然而綠營衝著陳雲林大肆動員抗爭,所為何來?
 
嚴格說來,陳雲林是應邀回訪台北,這是兩岸兩會領導人互為東道主的基本禮儀,也是建立良好互動氛圍,達至雙方高度信任的表徵。此趟陳江會預定要簽署四項協議,包括兩岸空運截彎取直、海運直航、直接通郵和事關食品安全機制的協議。基本上只是馬政府三通政策的兌現,均屬有利於台灣未來經貿發展和提升台灣人民生活福祉。這方面無論如何綠營都不該反對,而且應該表態支持。
 
但就綠營的抗爭訴求觀察,實屬有意藉由陳雲林來訪彰顯台獨主張,而北京正是堅決反台獨者,從而認定馬政府接受陳雲林來訪會造成主權流失之虞。的確,陳雲林訪台必然會造成若干政治效應,相應於綠營的全面動員,更強化了陳雲林訪台的話題效應。此一話題效應的矛頭更直接指向馬英九和執政當局。例如要求馬英九和行政院長劉兆玄不得接見陳雲林,綠營所以有此要求可謂故為切割,只要馬英九和劉玄兆接見了陳雲林,即可反向作更深聯結的策略,攻擊馬英九及其施政團隊賣台或和北京有所勾結。
 
是以馬英九強調陳雲林此行不談政治,但政治還是來了。舉島皆因綠營的動員而陷入綠營設定的話題和政治聯結中。意圖逼馬英九延緩廣開三通之門的步伐,停滯兩岸有進一步的實質交往。海基會日前宣布陳雲林訪台行程,未見馬英九接見陳雲林的安排,但又留下一天的空白,這就是效應發酵的實例。這極可能是馬英九視抗爭情況再決定是否會見陳雲林,在策略上固可留白,但也徒增不必要的變數,鼓舞台獨情緒。
 
在相當程度上,馬英九所以會陷入綠營話題效應者,也反映出藍營在策略訴求上的失策、失當。何以從起始即未表態陳雲林此行會有政治效應,會有綠營的政治破壞;馬團隊所以訴求三通者,最大的政治效應就是爭取兩岸和平,不論在經濟效應上或降低兩岸對峙的政治支出上,均可獲得巨大效益。但馬政府此類嘗試,未見有效,也未做出反擊式訴求,例如何以不就綠營反對訴求做出切割,僅接受民主監督但拒絕政治破壞、拒絕因政治理念不同而至增加社會動員帶來的無謂消耗和島內對立。
 
整個綠營在政黨輪替之後,少有從政黨輪替和民主素質層面做出反省,反多從台獨論述著眼,從反中反統反馬英九著眼。台獨論述的依附性也因政黨輪替徹底暴露出原形,試問何以施政8年反遭選民唾棄?若加上李登輝執政12年親台獨論述的積累,何以藍營仍得以勝出?這當然要對照藍綠政見不同者何在,選民所以選擇支持藍營者何在。
 
民進黨讓馬英九陷入被動,但民進黨也陷入全面仇視、敵視兩岸正常交流和發展的黑洞不可自拔,從而形成台灣綠營生態的自我檢驗標準,也是自我認同的指標。這就窄化了民主社會成熟政黨的視域,窄化了訴求面。是以陳雲林訪台所以會有民進黨出面嗆聲,搞武場把戲,直接證實:綠營主體論述的蒼白無從實踐和自我虛無化,只見一個無從兌現的台獨論述反覆炒作。
 
陳雲林訪台既可見兩岸以及國共恩怨終見和解,並在台北創造了可以見證終結敵意的場景,瞻望未來更從台北建立兩岸互動新基點的開始,承先啟後歷史意義更可創造兩岸未來的榮景。預期台灣崛起、中國崛起的新頁,台北自是一個新的起始。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