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展開行動化解水資源危機
2008-11-14 02:37:21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新加坡水利局宣布,11月一日正式啟用在商業區附近的「瑪莉娜水庫」(Marina Reseroir)。這座全國最大、集水面積達2萬4710英畝的水庫投入運作,將可減少對進口用水的依賴,成為提升用水安全計畫的一個環節。新加坡是城市國家,本身水資源有限,缺水問題始終是國家生存發展的壓力。但是,政府念茲在茲,從來不輕忽對水資源的現代化處理,一直在開源節流的措施上做最有效發揮。瑪莉娜水庫啟用,適值世界金融海嘯高潮期間,新加坡也陷於危疑震撼中,但對解決用水安全的努力,卻毫不鬆懈。這種施政態度,乃是仍在嚴重缺水狀況下的東南亞國家,所應師法的對象。
亞洲開發銀行(ADB)去(2007)年11月曾表示,由於資源管理不當,亞洲發展中國家可能會在10年內面臨水源危機。所謂水源危機的主要面向,是整體可用水源不足,以及水源受汙染所形成。雖然地球表面70%為海洋覆蓋,但淡水資源卻相當有限,若以現今科技將鹽水轉化為可飲用水,則所需能源過於巨大,負面影響超越需求目的,尚不足取。以往水源危機零星出現,影響並不明顯,沒有得到適當的注意。但地球環境受到多方面衝擊,人口暴量增長,自然生態嚴重失衡,維護行動無效。於是水源有限的問題,幾同瞬間浮出,即使立即積極挽救,也已面臨重重困難。何況許多地方猶不知道水資源危機壓力沉重,還是得過且過,令人憂心。
國際上注意到水源危機的機構,政府和民間都有,從近年各方陸續公開的報告和數字,可以證明亞洲開發銀行所提水源危機說,絕不是徒亂人意。綜合「世界水資源論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水評估計畫」等等專家學者的研究、比對實際情況,對危機壓力幾全「不幸而言中」。聯合國方面已估算到全世界約40%的人,沒有足夠的水進行適當的衛生保健,每年逾220萬人因誤飲受汙染的水、或衛生不良而病死。問題之所在鐵證如山,尤其發展中與低度開發國家的水不足、水質汙染、亞洲季節風地區洪水災害等,更是所有水問題的前列,不容輕忽。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今(2008)年6月下旬的1次「水業高階層會」上致詞,強調受主客觀因素影響,今後安全、廉價用水的供應將更加困難,水源安全可能成為衝突的源頭。這種觀念使因地緣關係而造成水源不足的新加坡,對於水源經營一直以多元方式進行。除了訂約向鄰國買進基本所需的民生用水,舉凡海水淡化的嘗試,建設水庫以回收蓄存淡水等,都予人深刻印象。
尤其是今年4月的「國際水資源周」,更將全世界的決策者、業界領袖、專家和實踐者敦邀前往參與。共同接觸到如何處理水資源挑戰,展出新科技,開發商機,慶祝水資源的成就等內容。各方全神貫注,相信必然能激盪出解決水問題的火花,進而踐履篤行,緩解水資源問題的嚴重性。
新加坡水政機構宣布瑪莉娜水庫啟用時,曾標明是為安全用水計畫的一個環節。事實上,如何有效收集淡水與再生利用,珍惜水資源,正是當今治水的主流思維之一。新加坡寸土寸金,能在商業區闢建這樣一座最大規模的水庫,其行政體系的決心與執行能力,由此可見。聯合國方面對於政治人物未採取行動,化解水資源危機,歷來多有批評,且從未間斷。但以新加坡行政體系的專注勤勉,應不在此範圍。
東南亞地區酷熱缺水,季節風雨期洪澇為患,使無數居民備受荼毒,哭告無門。各國政府如懂得治水新思維,回收淡水處理再用,包括覓地設置水庫在內,豈不比時時刻刻為安全用水煩憂好。立刻做出計畫,展開行動,此當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