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亞洲褐雲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2008-11-17 03:07:38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 Environment Program)13日宣布,亞洲上空遭到厚達3公里、稱為「亞洲褐雲」的汙染陰霾籠罩,形成地球生態的殺手,是一種難以處理的汙染源。聯合國這項報告,緊接在國際機構和環保相關有心人士大聲疾呼,莫因金融大海嘯爆發,產生對環境失衡的排擠效應後出現,顯然有提示國際縱使其他問題再多再嚴重,也不宜忽視目前地球村所承受的壓力。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陳述的「亞洲褐雲」,正在我們頭頂,即為厚重的「愁雲慘霧」所籠罩,焉可不加注意,至少也該知道竭雲的來龍去脈為是。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新公布的資料,並不是憑空臆測,也不是在舉世受美國激起金融大海嘯的一團紊亂慌張氛圍中來湊熱鬧,而是對以往褐雲的初步研究得到確切證實,做進一步的表達。免得區域內各界於生態殺手臨頭,竟然一無所知,使這種新災禍形成,一如地球環境遭受破壞而不採取適當對策,終而一發不可收拾。實際上褐雲壓頂,於無聲無息中已經為區域居民造成多種破壞。當年溫室氣體排放逾量、碳化問題破壞生態平衡不加有效遏阻,形成地球暖化的後果,陸續荼毒物種,擾亂生態秩序。所以有了新的問題,正是要人類知所收歛,適時積極補救,有了前車之鑑,及早促使亞洲若干區域調整生活方式,做消除竭雲的準備。
 
2002年8月間,聯合國所贊助的1項研究,首先提出「褐雲」(Atmospheric Brown Cloud)的說法,並刊出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發布的衛星照片為佐證。陳述南亞上空遭厚達3公里的汙染陰霾籠罩,參加研究的科學家,對褐雲的成因和影響,多有發明,頗引起外界側目。科學家發現褐雲是由灰燼、煤煙、酸和其他有害的粒子構成。生成的原因之一,是居民使用木柴、牛糞作為燃料的爐灶、炊煙和放火燒毀森林以取得土地等低科技汙染等生物能源的燃燒;另一原因則是高度汙染的工業、機動車輛排放的廢氣等礦物燃料。亞洲地區的政府和居民,對於科學家研究褐雲汙染所得的原因,必是心知肚明,縱使沒有更多的考證,也堪接受何以褐雲在亞洲出現的原因,亞洲人一般生活方式,幾乎就是如此。
 
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新出台的亞洲褐雲報告,用更具體事證,確認南亞地區居民健康受損、壽命縮短,冰川融化,氣候型態異變,農作物受損等環境問題,多由褐雲引起。而世界上有5處堪稱褐雲集中帶,有3處是在亞洲。近年亞洲人口密集、經建發展迅速,更為褐雲帶擴展如火上加油。於是從阿拉伯半島、中國到太平洋盆地西部上空,佈滿厚達3公里的褐雲,徘徊不散。褐雲雲層使到達地面和海洋的陽光,減少10%到15%,使地面和海洋的溫度變得較低,大氣層的溫度卻告上升。氣候的異變是近年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等地區旱澇失衡,生態秩序迥異於常態。更離譜的是,褐雲張勢,無遠弗屆,所挾帶的黑色煙灰連埃佛勒斯山(珠穆朗瑪峰、聖母峰)為攻頂設置的「基地營」附近都可以發現。近9000公尺高海拔,彷彿如一般市郊,黑煙灰散落在冰封山巔,豈不是曠世奇景。黑粒子有吸熱功能,散落到亞洲喜馬拉雅山或其他山區的冰川,已明顯影響到氣候變化。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報告,舉證歷歷,褐雲的來龍去脈和影響,沒有不相信的理由。該報告呼籲亞洲地區注意褐雲的複雜性和更嚴密的關切,當然也應認真接納。
 
地球暖化問題,一般歸咎於溫室氣體排放,而褐雲不同於溫室氣體積累於太空數10年不散。據環境規劃署主持人史泰納(Achim Steiner)說,消除形成褐雲的汙染根源,可使生態殺手經一段時間後風流雲散,環境條件回到原點。如此,為緩解心頭不安,亞洲地區就應展開行動,使褐雲問題受到驅散,維護環境的純淨。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