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經合會檢驗兩岸外交休兵
2008-11-19 03:22:40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連戰即將在亞太經合理事會的領袖聚會中再晤胡錦濤,這是繼陳雲林赴台之後,兩岸在國際經濟體的聚會當中聚首。亞太經合會領袖非正式會晤原就是國際應酬,象徵意義遠大於實質,然而這是台灣唯一可以按年度在國際上發聲的場合。是以這雖是經濟體的會議,近20年來經各國執政當局炒作,已經成為高度政治化的焦點。
這次台北派出連戰出席亞太經合會,能收到什麼具體的政治效應,就兩岸外交休兵言,自屬最佳且最直接的檢驗點。然而若就台灣綠營的台獨主張而言,這也會是個刺激點,是引爆反中反馬話題的最佳材料,從而形成兩岸情勢緩解、島內升壓的變態發展。這是個弔詭,即大局走穩,島內緊張。所以會發生這種情況很簡單,台灣當局過去20年以極不負責任的手法,即升高兩岸抗爭氛圍,從而養成島內一股戾氣,以為通過民粹動員即可解決問題。
所以馬英九提出外交休兵的策略,不僅得收效於亞太經合會,還得應對綠營的挑釁,這就會產生極大的並聯效應。這既是馬英九施政以來最具挑戰意味的大關口,也是綠營必然會發出抗爭的切入點。即以國家定位和主權而言,綠營要求的台獨地位和主權象徵,當然不可能通過此聚會獲得一致,且絕不會放過對馬英九「自我矮化」的批評,並貼上「賣台」的標籤,這就是並聯效應。馬英九所期待的「互不否認」,要在連胡會中確認也非易為,加上政治默契原就在不立文字,又何來排場。
連戰在行前的記者會上表示,在會中他和胡錦濤分在同組中,雙方負責經濟的首長都將出席,這是個好機會,可以直接交談,把焦點鎖定在兩岸經貿議題,兩岸金融監理備忘錄可以進一步具體化,並就投資保障、台商權益、人民幣兌換等議題交換意見。連戰在記者會上沒有觸及政治議題,連胡會當然也不會觸及。很簡單,這是經濟體開會的場合,原不涉政治話題,況且與會國家也不可能在此場合介入兩岸敏感問題。
由於秘魯當局刊出馬英九的總統頭銜和照片,並以台灣前副總統形容連戰,當然是對台灣的尊重,也讓台灣綠營看到外交休兵的正面效應。然而若刻意要彰顯台灣主權和國家身分,兩岸緩解也勢必倒退,國際空間也將再次緊縮。在此值得探討的是:這種堅持究竟有何意義?平心而論,這只能是種自我宣洩。誠然,認同的價值非現實價值可以兌現,但絕非選擇衝撞和對決所能濟事,而且只會助長島內非理性的社會戾氣。
亞太經合會作為台灣在國際發聲的場合,若有兩岸默契,實可通過國際場合的見證達到更佳境界。即兩岸可以在此共同維護「1個中國」的主權,在互不否認的默契中,讓台灣得以開拓國際參與的空間。諸如聯合國組織下的各個次級組織,特別是台灣人民經歷SARS風暴後,對世界衛生組織即有高度期待。但若島內民粹抗爭轉強,牽制兩岸邁向和平的步伐,破壞兩岸交流機制,台灣對國際空間的期待,只會愈見遙遠。
馬英九日前因島內意見不一,宣稱「馬胡會」目前沒有可能,兩岸關係也無法如願地發展,這已預示連戰在亞太經合會上的角色和使命都是有限的。然而台灣有機會派出連戰這樣層極的人,參與亞太經合會,相較過去,顯然已有效地讓台灣較前更有尊嚴地走進國際社會。同理,兩岸外交休兵必要先與北京取得良好默契,若因島內牽制,從而滯後兩岸交往,又從何要求北京在亞太經合會中禮遇台灣。這才是實質的檢驗。
這次台北派出連戰出席亞太經合會,能收到什麼具體的政治效應,就兩岸外交休兵言,自屬最佳且最直接的檢驗點。然而若就台灣綠營的台獨主張而言,這也會是個刺激點,是引爆反中反馬話題的最佳材料,從而形成兩岸情勢緩解、島內升壓的變態發展。這是個弔詭,即大局走穩,島內緊張。所以會發生這種情況很簡單,台灣當局過去20年以極不負責任的手法,即升高兩岸抗爭氛圍,從而養成島內一股戾氣,以為通過民粹動員即可解決問題。
所以馬英九提出外交休兵的策略,不僅得收效於亞太經合會,還得應對綠營的挑釁,這就會產生極大的並聯效應。這既是馬英九施政以來最具挑戰意味的大關口,也是綠營必然會發出抗爭的切入點。即以國家定位和主權而言,綠營要求的台獨地位和主權象徵,當然不可能通過此聚會獲得一致,且絕不會放過對馬英九「自我矮化」的批評,並貼上「賣台」的標籤,這就是並聯效應。馬英九所期待的「互不否認」,要在連胡會中確認也非易為,加上政治默契原就在不立文字,又何來排場。
連戰在行前的記者會上表示,在會中他和胡錦濤分在同組中,雙方負責經濟的首長都將出席,這是個好機會,可以直接交談,把焦點鎖定在兩岸經貿議題,兩岸金融監理備忘錄可以進一步具體化,並就投資保障、台商權益、人民幣兌換等議題交換意見。連戰在記者會上沒有觸及政治議題,連胡會當然也不會觸及。很簡單,這是經濟體開會的場合,原不涉政治話題,況且與會國家也不可能在此場合介入兩岸敏感問題。
由於秘魯當局刊出馬英九的總統頭銜和照片,並以台灣前副總統形容連戰,當然是對台灣的尊重,也讓台灣綠營看到外交休兵的正面效應。然而若刻意要彰顯台灣主權和國家身分,兩岸緩解也勢必倒退,國際空間也將再次緊縮。在此值得探討的是:這種堅持究竟有何意義?平心而論,這只能是種自我宣洩。誠然,認同的價值非現實價值可以兌現,但絕非選擇衝撞和對決所能濟事,而且只會助長島內非理性的社會戾氣。
亞太經合會作為台灣在國際發聲的場合,若有兩岸默契,實可通過國際場合的見證達到更佳境界。即兩岸可以在此共同維護「1個中國」的主權,在互不否認的默契中,讓台灣得以開拓國際參與的空間。諸如聯合國組織下的各個次級組織,特別是台灣人民經歷SARS風暴後,對世界衛生組織即有高度期待。但若島內民粹抗爭轉強,牽制兩岸邁向和平的步伐,破壞兩岸交流機制,台灣對國際空間的期待,只會愈見遙遠。
馬英九日前因島內意見不一,宣稱「馬胡會」目前沒有可能,兩岸關係也無法如願地發展,這已預示連戰在亞太經合會上的角色和使命都是有限的。然而台灣有機會派出連戰這樣層極的人,參與亞太經合會,相較過去,顯然已有效地讓台灣較前更有尊嚴地走進國際社會。同理,兩岸外交休兵必要先與北京取得良好默契,若因島內牽制,從而滯後兩岸交往,又從何要求北京在亞太經合會中禮遇台灣。這才是實質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