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走訪拉丁美洲 牽制歐巴馬

2008-11-20 02:02:58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雖然美國當選總統歐巴馬沒有出席,導致華盛頓經濟峰會無法產生實際性的成效,反而是布希總統的「全球化自由貿易」主張,獲得了與會領袖的確認,因為世界主要國家都不願意美國再度走回貿易保護主義和孤立主義,而在選舉中強調美國勞工利益,並對家門口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都頗多微詞的歐巴馬,令人擔憂其上台後的政策會帶來某種程度的貿易保護主義傾向,因此峰會等於提前向避不見面的歐巴馬,發出了善意的勸告:金融監管體制應該改革和強化,但自由貿易的方向應該維持。
 
由於美國總統地位跛腳,歐洲國家領袖要取代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又不現實,因此,在金融危機中仍然保持8~9%的增長率,會前提出4兆人民幣刺激經濟方案,並擁有近2兆美元外匯存底的新興大國中國,就成為峰會中的焦點。全球媒體都津津樂道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峰會中代表新興國家,要求參與世界經濟秩序重組的重要講話,以及在餐宴拍照等方面,受到布希特別禮遇的細節,來展示中國地位在金融危機中的顯著提升。
 
不過,胡錦濤沒有被勝利衝昏頭腦,中國領導人在改革開放中,尤其是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學會了一點,那就是外交是國家利益,必須考慮到所有的變數,不能把雞蛋放在1個籃子裡。從全球外交的佈局而言,北京堅持兩條腿走路,堅持2個定位,1個是與西方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發展緊密的經貿關係,不搞對抗,無論是政治對抗還是軍事對抗,爭取和平崛起的時間,以強硬的經濟實力獲得西方的尊重,獲得世界的發言權;1個是繼續維持發展中國家的領袖地位,不但不稱霸,反而在經貿實力的背景下,與發展中國家拉關係,爭取他們的支持,代表他們的利益,以軟實力贏得他們的擁護。
 
尤其在美國進行新舊總統交接的時候,北京在這方面的折衝更為明顯,因為歷史事實證明,美國新的總統上台後,在短時間裡,都會與中國有一段摩擦和磨合時期,柯林頓時期是如此,小布希時期也是如此,到了歐巴馬時期,尤其是因為金融風暴當先,保護本國利益成了最大的政治,外交成了其次。
 
因為如此,胡錦濤在結束華盛頓高峰會之後,根本就沒有在美國多作停留,或者順道訪問加拿大等北美自由貿易區的西方國家,而是立刻轉道去拉拉丁美洲的發展中國家哥斯大黎加和古巴。
 
胡錦濤到達哥國之後,先是通報20國峰會情況,隨後就是宣布啟動中哥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進程,可見北京要把雙邊自由貿易的圈子擴大到全世界,尤其是美國的後院,這對牽制美國有利,同時也對牽制歐巴馬走向貿易保護主義有利。北京當然是學習美國,把本國經濟政治外交安全的「邊界線」,擴展到競爭對手的家門口,形成更大的緩衝區和世界戰略腹地,以己之長,克敵之短。
 
隨後,胡錦濤又走訪古巴。這個外交安排尤其重要,不但古巴是同北京建交的第1個拉美國家,彼此都搞社會主義,同時,古巴也是美國後院的1根釘子,是拉丁美洲國家抗衡美國的中流砥柱,強化與古巴的關係,可以收穫經濟、政治和外交的多重利益。尤其是歐巴馬在大選中提出對話外交的原則,那就不排除不久的將來,美國或許改變幾10年的經濟制裁政策,與古巴發展新的關係,在這種情況下,北京必須抓緊時間,在歐巴馬改變政策之前,加強與古巴的關係,傳授改革的經驗給古巴,防止古巴在未來偏向美國,動搖北京在拉丁美洲的戰略部署。
 
由此可見,胡錦濤的「外交軟實力」使用,相當細緻,在發達與發展中國家的平衡,南北關係的平衡上,著力很深,用心很深,在胡錦濤和布希成為好朋友的同時,胡溫外交卻凸顯了美國總統布希的霸道,使中國的國際形象超越美國。不過,未來歐巴馬帶領的美國,可能要走1條新路,中美外交的「軟實力」較量,會是1台精彩的好戲。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