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20國峰會的救市公報
2008-11-22 03:37:30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20國集團(G20)高峰會在16日於華府剛落幕,緊接著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高峰會又於本周(21-23日)在秘魯舉行。連著兩場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峰會,討論的重點議題,都是如何因應金融海嘯,顯見問題之嚴重,也證明全球主要國家有必要聯合解決此番金融風暴的急迫性。
這個星期各主要金融市場的股價,仍然呈現相當不穩定與波動震盪,說明G20峰會的公報似乎還不能消除投資人的疑慮。G20峰會所發布的公報要點有4:1.經濟行動:採取一切必要行動穩定金融體系;運用財政措施刺激內需;協助新興市場取得融資。2.金融機構:新興經濟體納入金融穩定論壇(FSF);大幅改革IMF和世界銀行;加強IMF的監督角色;擴大新興和發展中國家的發言權。3.金融法規:成立監管團體監督所有大型跨國金融機構;檢討高階主管的薪酬制度;確保信評機構符合全球法規標準;修改會計準則;金融商品要更透明化。4.貿易談判:未來1年不得增加貿易障礙;年底前要重啟世界貿易談判。
從G20上述的公報內容來看,金融法規方面可以說是針對此次金融海嘯初步診斷出來的病因,所提出來的對策,是為了避免重蹈覆轍,但對於已經形成金融危機的當前情勢而言,助益不大。金融機構方面則是體會到新興經濟體的實力,要擴大他們的發言權,這對長遠國際金融體制的變革有了方向性的回應。真正對眼前金融海嘯所引發的衰退,有立竿見影作用的就僅剩下經濟行動與貿易談判這兩方面了。
財政政策與貿易政策的採用,目標都是在刺激或維護經濟的總需求:財政政策以擴大內需為主,貿易政策則以刺激相互外需為主。這也是二戰終了,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的核心主張:為了避免戰後全球總需求的萎縮,主張對內要由財政政策來擴大政府支出,同時全球貿易要避免陷入相互壁壘,以自由貿易來擴大彼此貿易需求,這也是目前世界貿易組織(WTO)前身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之所以誕生的原因。
因此,G20所提出的因應金融海嘯與經濟衰退的對策,除了檢討病因外,所能提出的方案大致上集中在避免總需求過分的萎縮上,這也是標準的「凱恩斯學派」的對抗不景氣藥方。這些措施初步看起來似乎還沒有獲得預期效果,為什麼?
總需求管理是總體經濟政策的一環,作為反景氣循環之用,也就是當經濟不景氣時要擴增總需求;在經濟過熱時要降低總需求。其中,以政府支出最具政策意涵,因為通常不景氣時民間消費和投資原本就顯疲弱,經常無力擴增。
這也是各國政府拼命砸錢擴大公共支出,甚至以減稅、退稅、發行消費券的方式來刺激消費的原因。央行更是一再引導利率調降以刺激消費和投資。那麼,為什麼沒有效果?答案應該是效果一定會有,只是目前都被疲弱不振的信心所抵銷。
換言之,由於金融海嘯來得太急太猛,家庭、企業和政府都被打得信心盡失,在這樣的氣氛下,要立刻隨著政策起舞,恐不太容易。然而,只要金融面的波動縮小,民眾和企業的信心稍稍恢復,則目前所投下的一劑劑強心針,屆時必然收到很大的作用,再透過乘數效應,即可止跌回升。一旦止跌訊號出現,社會的消費、投資信心扭轉,其反彈力道必然非常可觀。
因此,目前一面倒的悲觀氣氛是可能一夕轉變,則經濟衰退的情勢也可能一夕改觀,這也是一般認為的危機入市時機。所以,其實大家可以不必那麼悲觀。當然,經濟衰退如果能夠舒緩,再回頭重建國際金融體制,也才會有好的基礎。否則在波動不已的情勢下,各國難以坐下來討論體制的變革。明年4月第2次G20峰會時或許可以開始進入體制重建的階段。
這個星期各主要金融市場的股價,仍然呈現相當不穩定與波動震盪,說明G20峰會的公報似乎還不能消除投資人的疑慮。G20峰會所發布的公報要點有4:1.經濟行動:採取一切必要行動穩定金融體系;運用財政措施刺激內需;協助新興市場取得融資。2.金融機構:新興經濟體納入金融穩定論壇(FSF);大幅改革IMF和世界銀行;加強IMF的監督角色;擴大新興和發展中國家的發言權。3.金融法規:成立監管團體監督所有大型跨國金融機構;檢討高階主管的薪酬制度;確保信評機構符合全球法規標準;修改會計準則;金融商品要更透明化。4.貿易談判:未來1年不得增加貿易障礙;年底前要重啟世界貿易談判。
從G20上述的公報內容來看,金融法規方面可以說是針對此次金融海嘯初步診斷出來的病因,所提出來的對策,是為了避免重蹈覆轍,但對於已經形成金融危機的當前情勢而言,助益不大。金融機構方面則是體會到新興經濟體的實力,要擴大他們的發言權,這對長遠國際金融體制的變革有了方向性的回應。真正對眼前金融海嘯所引發的衰退,有立竿見影作用的就僅剩下經濟行動與貿易談判這兩方面了。
財政政策與貿易政策的採用,目標都是在刺激或維護經濟的總需求:財政政策以擴大內需為主,貿易政策則以刺激相互外需為主。這也是二戰終了,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的核心主張:為了避免戰後全球總需求的萎縮,主張對內要由財政政策來擴大政府支出,同時全球貿易要避免陷入相互壁壘,以自由貿易來擴大彼此貿易需求,這也是目前世界貿易組織(WTO)前身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之所以誕生的原因。
因此,G20所提出的因應金融海嘯與經濟衰退的對策,除了檢討病因外,所能提出的方案大致上集中在避免總需求過分的萎縮上,這也是標準的「凱恩斯學派」的對抗不景氣藥方。這些措施初步看起來似乎還沒有獲得預期效果,為什麼?
總需求管理是總體經濟政策的一環,作為反景氣循環之用,也就是當經濟不景氣時要擴增總需求;在經濟過熱時要降低總需求。其中,以政府支出最具政策意涵,因為通常不景氣時民間消費和投資原本就顯疲弱,經常無力擴增。
這也是各國政府拼命砸錢擴大公共支出,甚至以減稅、退稅、發行消費券的方式來刺激消費的原因。央行更是一再引導利率調降以刺激消費和投資。那麼,為什麼沒有效果?答案應該是效果一定會有,只是目前都被疲弱不振的信心所抵銷。
換言之,由於金融海嘯來得太急太猛,家庭、企業和政府都被打得信心盡失,在這樣的氣氛下,要立刻隨著政策起舞,恐不太容易。然而,只要金融面的波動縮小,民眾和企業的信心稍稍恢復,則目前所投下的一劑劑強心針,屆時必然收到很大的作用,再透過乘數效應,即可止跌回升。一旦止跌訊號出現,社會的消費、投資信心扭轉,其反彈力道必然非常可觀。
因此,目前一面倒的悲觀氣氛是可能一夕轉變,則經濟衰退的情勢也可能一夕改觀,這也是一般認為的危機入市時機。所以,其實大家可以不必那麼悲觀。當然,經濟衰退如果能夠舒緩,再回頭重建國際金融體制,也才會有好的基礎。否則在波動不已的情勢下,各國難以坐下來討論體制的變革。明年4月第2次G20峰會時或許可以開始進入體制重建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