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內需新政」的撞擊和變局
2008-11-23 03:41:40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在全球金融危機和可能的經濟衰退,中國既面臨外部衝擊,又遭遇內部的挑戰,已不大可能像10年前的亞洲金融風暴般,經濟一枝獨秀。面對危機和壓力,保持經濟穩定和增長,已成重要的理政目標,但更長遠的目標,則是擴大內需。
中共17屆三中全會,決定要把自己的事辦好,而自己的事情首先就是擴大內部消費需求。國務院已陸續推出擴大內需的政策措施,包括兩年投資4兆元人民幣的計畫,圖以之穩定經濟、擴大內需。本月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來年經濟和社會發展任務時,將更進一步地將擴大內需的基本方針細化。
中國為何決定擴大內需?較為直觀的解釋,是長期以來,中國經濟靠進出口貿易、投資、消費3駕馬車拉動。由目前國際形勢來看,危機將從金融領域蔓延到實體經濟,除了外來投資勢將全面收縮,中國經濟對外部市場的依賴也將縮減。要想穩定經濟,就只能靠內部投資和消費來拉動。
更進一步的觀察,則是金融危機可能帶來經濟的衰退,中國依靠外資、外貿,高速發展和持續繁榮了30年,現在就算能躲過滅頂之災,因內部需求的基礎薄弱,也可能失去持續發展的動力。於此擴大內需政策坐上頭把交椅,不僅是經濟政策的重大調整,更是經濟體制的重大結構性調整。
擴大內需的口號,並不是今天的中國領導層喊出,短期來說,是喊了10年的口號。至少10年前的亞洲金融風暴後,就有擴大內需的決策。但因收入、住房、醫療、教育以至社會保障體制的短缺,民眾未有響應,又因理政體制的重增長、輕民生,擴大內需一直是束之高閣,未有落到實處。
再追溯上去,擴大內需、注重消費,早在上世紀80年代前期,就由當時的總書記胡耀邦提出,當時在內部有場論戰,胡耀邦以消費拉動經濟的思路,敗下陣來,「鼓勵高消費」更成為胡耀邦的政治罪狀之一。後來趙紫陽的「大進大出」、「兩頭在外」獲採納,就是趙紫陽下台,鄧小平還以南巡掀起擴張外向經濟的熱潮。
不可否認,推動中國經濟高速成長20多年,綜合國力全面提升,引外資、擴外貿的外向型經濟,功不可沒。但輕視消費,漠視內需,既形成了經濟的短板,更助長了體制性弊端。這也令今天實施擴大內需的政策,將遭遇更大的阻力。
目前中國領導人、經濟界也普遍承認,擴大內需是知易行難,但他們看到的難,主要是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醫療、教育體制的改革,需要時間,而只有消除後顧之憂,民眾才敢消費,市場才活躍,內部需求才能展現。
因而這一方面的進展,不用我們分憂。但還必須看到的,是擴大內需將帶來政治撞擊和體制變局之難。首先看政治撞擊,是過去20多年來,中國走外需拉動型之路,從中央到地方,都是講增長,講引資、講出口。中央對經濟、對社會的控制力,地方追求政績和利益的動力,均來自於斯。由之形成了以經濟增長為核心的政治、經濟乃至社會控制體制。一旦改弦易轍,將帶來的政治撞擊,力度可想而知。
外需為主、增長掛帥,不僅是1個經濟發展的模式,也是一種體制的形成。與之相配套的,有經濟體制、社會體制、行政管理體制,還影響到權力分配、政績考核、幹部選拔等在內的政治體制,甚至還波及到中國的外交體制和國際戰略格局。反過來說,當擴大內需成為發展主調,不僅將出現經濟的結構性調整,與之相配合的,還將有經濟、社會、政治體制的一系列改革。
一場重大的危機,既可能帶來經濟的衝擊和社會的損傷,但以中國這種轉型經濟體來說,宏觀政策的重大調整,通常與體制的重大改革相呼應,兩者如有機結合,則會帶來經濟的躍進、社會的前進、政治的進步。在這個層面,中國「內需新政」的登場,在政治撞擊中和體制變革下,會有更深層的歷史意義。
中共17屆三中全會,決定要把自己的事辦好,而自己的事情首先就是擴大內部消費需求。國務院已陸續推出擴大內需的政策措施,包括兩年投資4兆元人民幣的計畫,圖以之穩定經濟、擴大內需。本月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來年經濟和社會發展任務時,將更進一步地將擴大內需的基本方針細化。
中國為何決定擴大內需?較為直觀的解釋,是長期以來,中國經濟靠進出口貿易、投資、消費3駕馬車拉動。由目前國際形勢來看,危機將從金融領域蔓延到實體經濟,除了外來投資勢將全面收縮,中國經濟對外部市場的依賴也將縮減。要想穩定經濟,就只能靠內部投資和消費來拉動。
更進一步的觀察,則是金融危機可能帶來經濟的衰退,中國依靠外資、外貿,高速發展和持續繁榮了30年,現在就算能躲過滅頂之災,因內部需求的基礎薄弱,也可能失去持續發展的動力。於此擴大內需政策坐上頭把交椅,不僅是經濟政策的重大調整,更是經濟體制的重大結構性調整。
擴大內需的口號,並不是今天的中國領導層喊出,短期來說,是喊了10年的口號。至少10年前的亞洲金融風暴後,就有擴大內需的決策。但因收入、住房、醫療、教育以至社會保障體制的短缺,民眾未有響應,又因理政體制的重增長、輕民生,擴大內需一直是束之高閣,未有落到實處。
再追溯上去,擴大內需、注重消費,早在上世紀80年代前期,就由當時的總書記胡耀邦提出,當時在內部有場論戰,胡耀邦以消費拉動經濟的思路,敗下陣來,「鼓勵高消費」更成為胡耀邦的政治罪狀之一。後來趙紫陽的「大進大出」、「兩頭在外」獲採納,就是趙紫陽下台,鄧小平還以南巡掀起擴張外向經濟的熱潮。
不可否認,推動中國經濟高速成長20多年,綜合國力全面提升,引外資、擴外貿的外向型經濟,功不可沒。但輕視消費,漠視內需,既形成了經濟的短板,更助長了體制性弊端。這也令今天實施擴大內需的政策,將遭遇更大的阻力。
目前中國領導人、經濟界也普遍承認,擴大內需是知易行難,但他們看到的難,主要是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醫療、教育體制的改革,需要時間,而只有消除後顧之憂,民眾才敢消費,市場才活躍,內部需求才能展現。
因而這一方面的進展,不用我們分憂。但還必須看到的,是擴大內需將帶來政治撞擊和體制變局之難。首先看政治撞擊,是過去20多年來,中國走外需拉動型之路,從中央到地方,都是講增長,講引資、講出口。中央對經濟、對社會的控制力,地方追求政績和利益的動力,均來自於斯。由之形成了以經濟增長為核心的政治、經濟乃至社會控制體制。一旦改弦易轍,將帶來的政治撞擊,力度可想而知。
外需為主、增長掛帥,不僅是1個經濟發展的模式,也是一種體制的形成。與之相配套的,有經濟體制、社會體制、行政管理體制,還影響到權力分配、政績考核、幹部選拔等在內的政治體制,甚至還波及到中國的外交體制和國際戰略格局。反過來說,當擴大內需成為發展主調,不僅將出現經濟的結構性調整,與之相配合的,還將有經濟、社會、政治體制的一系列改革。
一場重大的危機,既可能帶來經濟的衝擊和社會的損傷,但以中國這種轉型經濟體來說,宏觀政策的重大調整,通常與體制的重大改革相呼應,兩者如有機結合,則會帶來經濟的躍進、社會的前進、政治的進步。在這個層面,中國「內需新政」的登場,在政治撞擊中和體制變革下,會有更深層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