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海外胡連會的積極意義
2008-11-25 02:28:45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兩岸海外胡連會在眾所矚目之下於秘魯利馬順利舉行。胡錦濤和連戰會面原有前例,但那是在北京,而且是黨對黨的領導人會面,國共之爭的遊戲至此有一轉折。此番在海外會面,胡錦濤依然持總書記身分,連戰則一變而為台灣領袖派出的代表,在這裡所以會出現身分變化者,不在北京或台北,而是「一中原則」的各自表述。
連戰在媒體面當著胡錦濤說:「今天,總書記代表領袖,我變成領袖代表」。連戰此說和馬英九接見陳雲林時,由禮賓人員傳達「總統蒞臨」有異曲同工之妙,即由台北方面自行表述。胡錦濤對此沒有接腔,也沒有表態反對此說,僅以連主席稱呼。實踐了兩岸默契,即在「一中原則」下,各自表述,也不互為否認。
胡錦濤所以仍持總書記身分者,也是一種表述,即兩岸此時仍屬非政治的接觸,而是黨與台灣當局派出的代表接觸。既沒有否認台灣當局所宣稱的中華民國法統,也沒有肯定連戰的表述,無異對兩岸的各自表述有一默認。北京派出國台辦主任王毅處理此事,更明白表示,這僅是兩岸的海外接觸,不涉其他。
所以不涉其他者,就是兩岸各自都堅持「一中原則」,且各自表述是以兩岸在海外接觸不涉及國際法所認定的「國與國」接觸。這是高度彈性原則的運用和體現,即確認不排除和台灣作為經濟體而與其領導人的代表有海外接觸。
固然胡錦濤和連戰對陳雲林訪台及簽署了4項協議都給予高度肯定,胡錦濤認定這是大勢所趨和人心所向;連戰也認定此舉有利於推動兩岸和平發展方向,也帶來兩岸民眾的福祉。相信世界上所有朋友都樂見兩岸發展,為世界帶來和平穩定更好的基礎。
但連戰和胡錦濤的接觸,非屬亞太經合理事會的正式場合,而是場外會晤。非僅如此,在「一中原則」下,北京外交部發言人秦剛在稱謂上依然指台灣為「中國台北」,拒絕馬英九的「總統」稱謂,這些都是雙方互動還不夠磨合,體制上的歧見依然存在的表徵,是以仍為媒體追問的焦點。
對此,馬英九表示「兩岸要互相承認,目前看不出有可能性」,並說,採取任何政策一定要務實,過去民進黨執政時認為只要努力一定可以建國,結果到處碰壁,還把自己的國際形象賠上去,做不到就是做不到,共匪時代過去了,兩岸現在是進入互不否認時代。
這裡存在一個現象,即兩岸的外交休兵和互不否認的適用和彈性還有待雙方努力,馬英九拋出「相互不否認」說,當然是一種立場,但為避免兩岸互信不足,附帶否定了民進黨的「建國」論述。而這有如秦剛在強調「一中原則」後的補充說明:「我們瞭解台灣民眾參與國際活動的感受。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前提下,我們願意認真研究涉及台灣人民福祉利益的問題,透過兩岸協商共同努力創造條件,尋求妥善解決的辦法」。
兩岸在未能尋求妥善解決辦法前,「胡連會」的海外接觸即屬努力創造條件的實例。不但台北應正視「胡連會」的海外續攤,北京也宜從中開創新的機遇。在未來的國際場合中,兩岸領導人或代表應有更多搭檔出場的場合。美國國安會亞洲事務主任韋德寧就連戰的身分得以出席亞太經合會作出評論,在此之前可謂不可思議,「這是一個真正的開放,真正的改變,及真正的降低緊張。」這就是機遇的創造。
兩岸海外接觸涉及台灣人民福祉和利益的國際場合,眼前可預見的就是台灣如何才可能取得世衛組織大會的入場券,這不僅取決於兩岸氛圍,而且取決於兩岸互信,也是兩岸最需要默契,從而創造機遇的場合。台灣需要尊嚴,從「胡連會」可以收到的訊息是:兩岸和解最重要的法門莫若堅定「一中原則」,海外「胡連會」的正解當即在此。
連戰在媒體面當著胡錦濤說:「今天,總書記代表領袖,我變成領袖代表」。連戰此說和馬英九接見陳雲林時,由禮賓人員傳達「總統蒞臨」有異曲同工之妙,即由台北方面自行表述。胡錦濤對此沒有接腔,也沒有表態反對此說,僅以連主席稱呼。實踐了兩岸默契,即在「一中原則」下,各自表述,也不互為否認。
胡錦濤所以仍持總書記身分者,也是一種表述,即兩岸此時仍屬非政治的接觸,而是黨與台灣當局派出的代表接觸。既沒有否認台灣當局所宣稱的中華民國法統,也沒有肯定連戰的表述,無異對兩岸的各自表述有一默認。北京派出國台辦主任王毅處理此事,更明白表示,這僅是兩岸的海外接觸,不涉其他。
所以不涉其他者,就是兩岸各自都堅持「一中原則」,且各自表述是以兩岸在海外接觸不涉及國際法所認定的「國與國」接觸。這是高度彈性原則的運用和體現,即確認不排除和台灣作為經濟體而與其領導人的代表有海外接觸。
固然胡錦濤和連戰對陳雲林訪台及簽署了4項協議都給予高度肯定,胡錦濤認定這是大勢所趨和人心所向;連戰也認定此舉有利於推動兩岸和平發展方向,也帶來兩岸民眾的福祉。相信世界上所有朋友都樂見兩岸發展,為世界帶來和平穩定更好的基礎。
但連戰和胡錦濤的接觸,非屬亞太經合理事會的正式場合,而是場外會晤。非僅如此,在「一中原則」下,北京外交部發言人秦剛在稱謂上依然指台灣為「中國台北」,拒絕馬英九的「總統」稱謂,這些都是雙方互動還不夠磨合,體制上的歧見依然存在的表徵,是以仍為媒體追問的焦點。
對此,馬英九表示「兩岸要互相承認,目前看不出有可能性」,並說,採取任何政策一定要務實,過去民進黨執政時認為只要努力一定可以建國,結果到處碰壁,還把自己的國際形象賠上去,做不到就是做不到,共匪時代過去了,兩岸現在是進入互不否認時代。
這裡存在一個現象,即兩岸的外交休兵和互不否認的適用和彈性還有待雙方努力,馬英九拋出「相互不否認」說,當然是一種立場,但為避免兩岸互信不足,附帶否定了民進黨的「建國」論述。而這有如秦剛在強調「一中原則」後的補充說明:「我們瞭解台灣民眾參與國際活動的感受。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前提下,我們願意認真研究涉及台灣人民福祉利益的問題,透過兩岸協商共同努力創造條件,尋求妥善解決的辦法」。
兩岸在未能尋求妥善解決辦法前,「胡連會」的海外接觸即屬努力創造條件的實例。不但台北應正視「胡連會」的海外續攤,北京也宜從中開創新的機遇。在未來的國際場合中,兩岸領導人或代表應有更多搭檔出場的場合。美國國安會亞洲事務主任韋德寧就連戰的身分得以出席亞太經合會作出評論,在此之前可謂不可思議,「這是一個真正的開放,真正的改變,及真正的降低緊張。」這就是機遇的創造。
兩岸海外接觸涉及台灣人民福祉和利益的國際場合,眼前可預見的就是台灣如何才可能取得世衛組織大會的入場券,這不僅取決於兩岸氛圍,而且取決於兩岸互信,也是兩岸最需要默契,從而創造機遇的場合。台灣需要尊嚴,從「胡連會」可以收到的訊息是:兩岸和解最重要的法門莫若堅定「一中原則」,海外「胡連會」的正解當即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