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經濟衰退引發板塊移動

2008-11-29 04:49:21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金融海嘯所引發的後續效應持續,已由金融部門向產業部門擴散,最後又將由家庭、個人承受。先前各國政府或央行為了避免金融體系崩解,大量向金融機構挹注資金,稍稍舒緩了金融機構連鎖倒閉的風暴,但繼之而來的則是產業的倒閉、衰退、關廠、裁員,也反應到各國經濟的負成長與經濟進入衰退階段。亞洲新興經濟體中的新加坡、香港、韓國、台灣,以及日本都紛紛亮起經濟衰退的紅燈。
 
各國為了減緩衰退的壓力,再加力道在財政政策上,擴大政府支出或刺激民間消費、投資。G20與APEC的峰會中,各國政府也都齊聲要求共同採取低利、擴大財政支出的措施,以便共同刺激低迷的需求。在這些聯合措施中,隱含著全球經濟板塊的移動,應該予以密切關注,才能掌握變動的趨勢方向。
 
把這次金融風暴的病因繼續追根究底下去,可以發現全球經濟一直以來存在的不平衡也是其病因之1。所謂的不平衡即指美國為全球最大的債務國,在貿易上有長期且頗大的逆差,這部分正是由美國政府與民間的儲蓄或超額需求所支撐。相對的,亞洲地區的新興經濟體長期來一直是貿易順差國,也就是這些國家持續有超額儲蓄。如果風暴過後,全球經濟重組中也必須把這種長期存在的不平衡一併予以調整。
 
因此,美國才會有要求新興經濟體擴大財政政策的主張,透過這樣的作為,可以分擔一部份對美國市場需求的依賴。如果這種政策奏效,就代表美國民間或政府會減少對外債務,也就是不再會以其透支的方式,來支持新興經濟體的成長。相對的,新興經濟體必須以自己的市場需求來幫助自身的成長。這當然就會減低美國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力,而以亞洲為主的新興經濟體將取而代之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這也是G20華府峰會獲致新興經濟體要提高參與和發言權的道理。其實,經歷這次金融風暴後,如果能夠達到這樣的調整,也算是全球經濟在今後會向更平衡結構的好方向發展。
 
所以,未來全球有3個人口各有13億的新興市場,亟待其自身或以出口為主的國家共同加強去開發。這些市場的開發速度愈快,全球經濟對美國的依賴愈能減輕,世界經濟愈能平衡。這3個市場分別是中國、印度與伊斯蘭世界,中國有13億人口,印度接近13億人口,伊斯蘭甚至達14億人口。中、印已參與加工出口的陣營,中國甚至被稱為世界工廠,這只凸顯了龐大人口作為生產要素的優勢,而龐大人口的購買力也要盡快釋放出來,成為世界市場的一員。印度亦同,這2個內需市場的擴大,除了自行努力外,也須要有供應能力的國家對中、印兩國之內部市場通路積極投入佈局,那麼其內需市場的擴大,可以加速達成。
 
至於伊斯蘭市場過去由於其文化、宗教的因素,相對較封閉。這部分也須要以出口到美國為主的經濟體,如台灣、新加坡、韓國等加強推進。從宗教、文化的認識與尊重上做好市場調查,採取積極的通路渠道,將之列為推銷的優先目標,應該在伊斯蘭市場會有良好成績。這是整合世界貿易需求與追求區域更平衡所必須,也能加速全球盡快脫離衰退。
 
總之,為了因應即將來臨的全球性經濟衰退危機,各國都在推出擴張性財政政策,這當中長期擁有貿易順差的國家的確應該加大力度開放自身市場,來協助自身,也同時幫助全世界,一起解決主要貿易逆差國必須抑制超額需求現象的繼續惡化。這項填補性的開放,對自身與對全球應該都有益處,類似這樣的經貿板塊移動也應該值得歡迎。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