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嘯不致重創兩岸3地

2008-11-30 09:23:12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金融海嘯的第2波已隨著美國李曼兄弟在9月中的倒閉,正式開始。第1波始於去年,由次貸危機開始,不久傳至歐洲,到了1年後延至差不多所有的金融機構,由危機變成海嘯,來勢之急,力度之大,是歷史罕見,不過憑歷史見證,未來的發展,仍可預見。
 
看股市的走勢,是最輕易的預見。股市的下跌,會減少消費,減緩投資,減弱樓市。當台灣股市於1990年2月升至1萬2000多點時,消費旺盛,樓價急升,投機普遍,到了同年10月,股市跌了70%多以後,一切變得反常了。這次兩岸3地股市的跌幅有別,和去年底的高峰期比較,當股市跌至10月的谷底時,台灣是40%左右,香港是30%左右,大陸竟然低於30%,為何會有此差別?
 
原因是大陸的股市是炒賣式的,雖然達不到香港1973年3月,台灣1990年2月逢股必升的地步,但市盈率往往高達3、40倍,是價錢過高,回報過低。香港的股市是國際化的,金融海嘯發生後,歐美在香港的資金便抽調離場,而港股受歐美的跌市影響亦大。至於台灣的股市,則主要是內銷型的,在外地同時上市的亦不多,因此金融風暴並未吹襲台灣,至多僅影響台灣。
 
那麼3地的股市,何時見谷底?何時會回升?如何去回升,是關鍵所在,亦關乎兩岸4地的經濟前景。近日歐美的股市,只見波幅,未有明顯的跌幅,美股亦有回升的跡象,10月底曾有一天升越10%。美國由於選總統的效應,可能會拉高道瓊指數到1萬點的水平,而新總統以強勢兼優勢上任,亦可能會促使經濟谷底提早出現,方便提前解決問題。因此歐美股市,很可能自明年初開始回升,加速了兩岸3地股市的復原。
 
股市反彈的模式不外有3個。最差的是L型,1929年美國與1990年日本的跌市,甚至1990年台灣與1973年香港的跌市,日本與台灣至今仍未能指數還原,原因是炒賣過盛,投機過大。最好是V型,在美國,近年曾經出現兩次,其1是1990至1991年,其2是2001年。兩者只持續了8個月的跌市,1991年的伊拉克戰爭,使物資需求大增,2001年美國開始減息,以樓宇泡沫、消費泡沫來抵消科網股泡沫。
 
這次的金融海嘯,由於威力過大,蔓延過廣,因此只能期望U型的反彈,在歐美,未必有此可能,但在兩岸3地,可能性極大,原因是中國大陸受次貸危機的影響不大,若經濟可由外銷主導變成內銷主力,會保持8%的高增長,到時中國自會帶動其他2地的經濟增長,因此兩岸3地的股市會率先回升,而經濟亦會跟著復原。不要忘記,經過1年的調整後,以市盈率計算,大陸與台灣的股市,已稍高於10倍,而香港更在10倍以下,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的訪台,已促成兩岸的金融合作,為對抗危機、化危為機,形成契機。
 
不過契機還在於全球有兩次大跌後的反彈,只是暫時性的。1929年美股2個月內下跌48%,然後出現為期5個月的48%的反彈,再其後是更漫長的熊市。1990年日股經過4個月的回落30%後,又經歷2個月的反彈23%,結果仍是持續至今天的熊市。因此,這次的熊市是否已經結束,還要多觀察半年。只是可以肯定的,是這次的金融海嘯,並未重創兩岸3地。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