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共識在於如何對待一中

2008-12-03 11:36:04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兩岸自今年520以來,兩次陳江會加上亞太經合理事會上的胡連會,相關兩岸經貿及交流的協議也有6項之多,兩岸良性發展勢頭顯較民進黨執政時代要開闊許多。特別是馬英九堅持的兩岸「3通」至此已略無限制,與其說這是兩岸雙贏,不若說這是馬英九競選政見的兌現,更有利於台灣經貿發展。但兩岸互動不應僅止於此。
 
台灣陸委會主委賴幸媛最近向台商指出,兩岸這些協議對便利兩岸人民往來、促進雙方經貿交流、強化食品衛生安全,都有積極正面的作用。此外,還可以重建台灣在亞太地區的經濟戰略地位,提升台灣整體競爭力,強化台灣與國際市場的連結。進而可以改善台灣的投資環境,以期吸引更多跨國企業來台灣,並以台灣作為前進中國及東南亞市場的營運基地。
 
前瞻未來,賴幸媛認為,對大陸經濟崛起的因應之道,就是將「威脅極小化,機會極大化」,如果能積極善用台灣的優勢,並進行經貿政策調整,加強台灣經濟與全球市場的連結,台灣將可能發展成為台商的營運總部及外商的亞太營運中心。賴幸媛這些論述,若非拜兩岸氛圍改善,以及「3通」效應之賜,相信賴幸媛不敢在金融風暴席捲全球之際,還能有此高度樂觀的期待。
 
但也正由於兩岸關係正常化以及兩岸所簽協議,得以在島內推出多項經貿利多,這原可順勢發展出進一步的緊密交流和互動機制,但陸委會在多項開放和開明的設施外,卻另設置了若干障礙。即設定兩岸互動的層級和性質,要合乎「先經濟、後政治」的原則,無視經過兩次「陳江會」的協商,雙方已經大幅提升官方互動層級,擴大了官方的正式互動,以及其間所產生的巨大政治效應。
 
賴幸媛強調,兩岸議題都要從台灣優先設想,兩岸互動要以關係台灣經濟發展的經濟性議題及攸關兩岸交流秩序、人民福祉及權益之議題為優先;至於政治性課題的處理,台灣內部必須先獲致共識,而這需要較長時間的努力,無法一蹴可幾。問題出在賴幸媛所指內部共識為何,如何取得共識?若以陳雲林來台,綠營發動街頭暴力抗爭衡量,台灣島內的統獨矛盾一日不除,是否即一日不得共識。
 
執政者若要建立共識,即須有積極主動的作為和資源的投入。台灣當局特別是陸委會若期待島內先有共識,再談兩岸發展,就應該設定施政目標,以期建構最低標準的共識。但陸委會不此之圖,先即設定障礙,無論如何都難以交代。而且應當說,陸委會一日不在建立共識方面著力,就是施政怠惰。在這方面,試問賴幸媛如何展現誠意,先致力於推動島內共識,並就兩岸未來發展的階段性條件,給出定義?
 
單以台灣陸委會發表的兩岸經貿數據可知,去年1年兩岸經貿達1000多億美元,台灣方面的順差,高達700億美元。這是最近20年來,大陸逐漸成為台灣最大的出口市場的必然,也是極大的依賴。若非大陸持續改革開放,若非台商因享有優惠競相前往大陸發展,台灣的經貿競爭力能否擁有今天的格局,或許要打上很大的折扣。這是個現實,也是1條不歸路。試問這還要先在島內建立共識,才能有此認識乎?
 
此外,賴幸媛還有1個認知上的隔閡,即視兩岸為平行線。試問沒有兩岸經貿的可持續發展,即除了「3通」之外,台灣當局能否唱獨腳戲,從而還能創造更多優勢,讓台商在大陸,即未來的「世界市場」上大展身手。兩岸除了經貿議題外,雙方可資開發的議題還有那些?在「不統不獨不武」不涉政治的限制下,「3通」的利基會否因此流失?「3通」之外還有「4流」,即學術、文化、體育、科技的雙向交流,特別是大陸觀光客來台的諸多限制是否符合比例原則?
 
雖說賴幸媛也提到要尋找雙方共同利益所在,但話題一轉,即質疑北京是否把台灣看作政治上的不存在。要知在兩岸「互不否認」和「擱置主權爭議」的前提下,兩岸既可以取得外交休兵的默契,即不存在此1話題;而是應當著重在認識上如何對待「1個中國」。須知兩岸今天所有的默契都建立在「1個中國」和「各自表述」的基礎上,假若陸委會另畫平行線、另以共識有無為之障礙,則兩岸良好的氛圍和默契,勢難持續。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