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切注意各國貿易戰的發展

2008-12-06 11:10:01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中國人民銀行在12月1日宣布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為6.8505,大跌156個基本點(1個基本點是0.01個百分點),是近7個月單日最大跌幅。這項突如其來的匯率調整,說明中國市場的經濟情勢險峻,中國政府將同時啟動內、外需增強的救市措施。只是這項行動會不會引起各國競相貶值,陷入爭奪有限的國際需求,致使國際經濟情勢更加的不穩定,值得密切注意。
 
金融海嘯已從金融體系外溢到產業實體部門,各國經濟紛紛陷入了經濟衰退的困境,各國政府也紛紛祭出各種救市措施,從資金挹注金融體系,到採取擴張財政政策,引導內需提振及對部分產業紓困,甚至對個人紓困或發放消費券等,幾乎可以說是使出渾身解數,希望在這波金融海嘯中能減少損失,避免滅頂之災。
 
在20國集團(G20)與亞太經合會議(APEC)的峰會相繼召開之後,主要經濟體的領袖提出了聯合共同對抗海嘯的宣言,並且強力主張各國不能採取貿易保護措施,以免產生相互報復措施,導致各國需求進一步緊縮,回頭又加強全球經濟衰退的惡性循環。就在這個當頭,中國宣布人民幣大幅貶值,的確使國際經濟出現不祥預兆。
 
其實,各國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國內需求,即民間消費、民間投資與政府需求的大幅衰退,以及國外需求,即出口與進口間的差距,也跟著緊縮。在全球性不景氣的氣氛下,各國都有把有限需求轉留置國內而盡量減少自國外進口的企圖,以此試圖減輕受全球衰退的衝擊。如果,各國均持此消極性的因應作為,結果必然導致各國貿易壁壘再起,全球陷入惡性循環。在貿易壁壘方面,有關稅提高或種種人為貿易障礙,例如貿易行政障礙或貿易救濟措施的引用等。這些數量上的管制與價格(匯率)上的調整,具有相類似的經濟效果,那就是幣值的升貶。
 
當1國政府採取貶值措施,其目的無非要使其出口品價格便宜,進口品價格提升,達成推升出口,抑制進口的目的。這有可能會引起競爭對手國的貿易報復,亦採取抵銷式的貶值,而使主要貿易國進入爭相貶值的漩渦中。正當各國把拯救經濟衰退的希望,寄託在有龐大內需增長的中國大陸時,中國人民銀行宣布人民幣貶值,確實會引起各國的強烈反應。
 
在金融風暴爆發之初,各國雖然對美國金融產業監管不良,頗有微詞,但卻仍然不得不把「現金為王」的現金依舊以美元作為主要的標的。如此一來,造成金融風暴引爆點的美國,其貨幣不但沒有走貶,反而因各國政府與民間持有意願不減反增,而造成美元一枝獨秀的局面。不過,包括聯合國經濟學者在內的國際專家早就指出,只要經過驚慌期,各國都會重新檢討持有美元的政策,屆時美元可能出現大幅的跌勢,甚至可能出現硬著陸的現象。
 
在這樣的預期下,中國搶先大幅貶值,的確是又快又狠,搶先把美元未來可能巨幅貶值的大幅升值壓力先行減壓,預留了未來人民幣再升值的空間。在匯率調整政策上確實掌握了先機,但這也提高了全球更大的互貶壓力,使貶值競賽可能提前出籠。所以,中國的此項政策,是先發制人的一招,未來就看其他主要國家的因應。如為避免陷入匯率戰而隱忍,那麼中國就搶佔先機;反之,若各國也採相同的貶值政策,那麼貿易戰將引爆。屆時,全球經濟的衰退將更形擴大,經濟回復的期間就可能更加拉長了!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