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改革開放30年紀念的玄機

2008-12-08 10:05:47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除了召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來年經濟和社會發展各項工作,中國今年最後1件政治大事,是內定12月8日,在北京舉行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大會。而這個大會上,胡錦濤將發表的講話,又被確定為指導未來發展的重要行動綱領。這次大會的定調以及這份講話的內容,因之受到關注。
 
1978年12月召開的中共11屆三中全會,被認為是中國「撥亂反正」的開始,也被認為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開始。在過去30年間,中共由革命黨轉型為執政黨,中國由政治專制和計畫經濟的社會,轉型走向政治上有限民主化和經濟上全面市場化的社會。值此30周年之際,對過去30年的歷史重加梳理,對未來10至20年的走向重新展望,對中國的發展,實有裨益。
 
自中共17大後,當局就開始籌備改革開放30周年紀念活動,除了中央的籌備安排外,地方和部門,也各有舉動,特別是以廣東、湖南等地方為代表,發出又1次「思想解放」的活動,中央部門方面,近期也在陸續展開思想解放的討論。與之同時,不同的政治流派、不同利益團體,也在以不同的方式,試圖影響決策層方面,在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時,能有相應的表現。
 
對改革開放30周年的紀念活動,主要涉及兩大方面的內容,1是對過去30年來,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功過是非的評價,對過去30年來思想理論和執政道路的定位;1是對未來中共和中國政治道路,將有何新的導引。這兩大內容,要認真梳理,對今天的當政者來說,均非易事。而各流派和利益團體,當然也在為之奔走呼喚。
 
先看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評價,過去30年,特別是前15年,中國風雲變幻多端,重大事件不斷,政治人物起落莫測。其中大多數事件有不同的定論、不同的臧否。到了今天,各方面提出要求,客觀判斷這些事件,重新評價相關的人物,在所必然。以人物而論,其中包括對胡耀邦、對趙紫陽、對華國鋒的評價;以事件而論,經濟改革的階段性轉折,「高消費」和「大進大出」之爭,價格改革衝關,以至天安門事件、學運、64事件等等,無不成為爭論焦點。
 
再看對思想理論和執政道路之爭,也是五花八門。有人以當今官員之腐敗,社會之分化,認為應重歸毛澤東時代,重提階級鬥爭;有人認為,當今陳腐的意識形態,已嚴重制約經濟和社會發展,必須全面政改;有人認為經濟體制出現問題,國門開得太大,私有制發展過快,應當有所收縮;有人認為市場經濟已經成型,公民社會要隨之建立,到了開啟民主化大門之時。各種觀點論調,以不同形式發出。
 
面對方方面面的意見要求,中國領導層將如何辦30周年紀念大會,胡錦濤將作何講話,自然是個重大懸念。這個懸念的破解其實也易,那就是依這一屆中共領導層的風格和手法,在一定的安全線下,對歷史只作有限度的突破,但對未來的展望,充分灌入自己的東西。
 
因此,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紀念大會,對過去的成功經驗,包括鄧小平的中國特色理論,以及江澤民的3個代表思想等,將高高舉起,對歷史的爭議將輕輕迴避,對未來執政的理論思維,對未來的發展的藍圖勾勒,則將濃墨重彩,大書特書。
 
更進一步地說,中國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重點要打的是「理論創新」這張牌,而「理論創新」的重點內容,就是胡錦濤為突破前人而提的「科學發展觀」。從理論上來說,是繼續回應甚麼是社會主義和如何建設社會主義,中國共產黨如何長期執政兩個核心問題;從實踐內容上來說,是繼續解決要甚麼樣的發展、怎樣去發展兩個實質問題。
 
在這種考量下,中國改革開放30年紀念和胡錦濤的講話,總結歷史上,已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能否面對現實,在「科學發展」的大旗下,更多地解決民眾關心的現實問題,特別是發出新一輪改革的呼聲,還是留有想像餘地。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