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可能走美式經濟大國之路
2008-12-14 10:55:30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中國年度重要會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各方都會關注這次會議作出的形勢評估、規劃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針、敲定來年各項任務,甚至也可探討人民幣匯率是貶是升、股市樓市是保是放等具體議題。但今年這次會議,具有重要的轉折意義,可能引領中國,走向美國模式的經濟大國發展之路。
這次經濟工作會議,受到廣泛注意的背景,是在國際金融和經濟危機下,中國受到的衝擊,在新的全球變局下,定出的政策,將扮演的角色。但這次會議對中國領導層來說,還有另外兩個具歷史標竿的背景,短的來說,是中國的改革開放30周年,長的來看,是明年是中國建政一甲子。這一背景,就令會議不只是照顧來年,而被賦予了回顧與前瞻的意義。
無庸置疑,仍在蔓延的國際金融和經濟危局,令中國受到外部衝擊,經濟運行出現不少新問題。從年初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前,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針出現4次重大變更,從年初的防通膨和防過熱的「雙防」,到下半年開始保增長和控通脹膨的「1保1控」,再到9月的保增長的「1保」,再到11月保增長擴內需。直到之前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和這次會議,定出「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促改革」的方針。
這一系列頻密的政策變更,顯示中國領導層議定的「靈活審慎」新思路,所以最後出台一系列刺激經濟計畫,要調整財政和貨幣政策,要力保經濟的成長,要全力維護社會的穩定,都顯得順理成章。
正是這持續近年的政策討論,加上為籌備改革開放30周年紀念,以及安排來年工作,以紀念建政60周年為重要政治任務,令中國領導層有機會全面反思,建政60年的是非,改革開放30年的功過,要思索中國的發展道路,要不要調整,又如何調整。
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在過去60年間主要分為兩大階段,即前29年的計畫經濟,和改革開放30年最後走向的市場經濟。中國在國際上已舉足輕重,預計今年GDP總量超過德國,居世界第3位,但結構性弊病,也更多地展現。簡而言之,是高低錯落,差距甚大。以高而論,有世界第1高的近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有高達20萬億元人民幣的城鄉居民儲蓄,外貿依存度已高至60%等等。以低來看,有較低的人均收入、較低的生產率、以國際標準看偏低的消費率等等。
中國領導層決意調整發展模式,不只是針對眼前的危局,更多地是面對未來的挑戰。胡錦濤說是4個「突出面臨」,包括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加深、全球增長放緩,外部需求顯著減少、傳統競爭優勢減弱,國際競爭激烈、投資和貿易保護主義上升,人口資源環境約束增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更為迫切。
於此,中國智囊機構展開的研究,決意以美國為師,用擴大內需來走出新的發展道路。首先是因為中國是大國經濟體,不能如小型經濟體那樣,長期以出口先導、全面外向型經濟來求得穩定發展。在經過一定時期的「趕超戰略」之後,必須找到穩定發展的道路。
而所謂以美國為師,是智囊們認為美國的發展模式,主要靠國內市場的繁榮,來拉動經濟的成長,甚至影響到全球經濟的發展,這就是所謂內需增長為主的模式,也是所謂大國經濟模式。
為此,正好借金融危機、外需萎縮的東風,作為擴大內需的良機,對經濟結構和一系列重大的比例關係,作出全面的調整,包括降低外貿依存度,統籌國內與國外兩個市場,也包括擴大就業、提高勞動收入、增加社會保障、擴大市場,來提高消費率,穩步走上內需為主的發展之路。
當然,長期以來,實行出口導向型經濟,不可能急劇收縮,外向型經濟突然扭轉,還可能有重大震盪。加上地方政府已習慣「招商引資」經營,有體制機制的制約,有利益集團的阻撓,加上中美國情的千差萬別,所以,走美國模式的道路,尚有不小難度,要更艱苦的努力。
這次經濟工作會議,受到廣泛注意的背景,是在國際金融和經濟危機下,中國受到的衝擊,在新的全球變局下,定出的政策,將扮演的角色。但這次會議對中國領導層來說,還有另外兩個具歷史標竿的背景,短的來說,是中國的改革開放30周年,長的來看,是明年是中國建政一甲子。這一背景,就令會議不只是照顧來年,而被賦予了回顧與前瞻的意義。
無庸置疑,仍在蔓延的國際金融和經濟危局,令中國受到外部衝擊,經濟運行出現不少新問題。從年初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前,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針出現4次重大變更,從年初的防通膨和防過熱的「雙防」,到下半年開始保增長和控通脹膨的「1保1控」,再到9月的保增長的「1保」,再到11月保增長擴內需。直到之前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和這次會議,定出「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促改革」的方針。
這一系列頻密的政策變更,顯示中國領導層議定的「靈活審慎」新思路,所以最後出台一系列刺激經濟計畫,要調整財政和貨幣政策,要力保經濟的成長,要全力維護社會的穩定,都顯得順理成章。
正是這持續近年的政策討論,加上為籌備改革開放30周年紀念,以及安排來年工作,以紀念建政60周年為重要政治任務,令中國領導層有機會全面反思,建政60年的是非,改革開放30年的功過,要思索中國的發展道路,要不要調整,又如何調整。
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在過去60年間主要分為兩大階段,即前29年的計畫經濟,和改革開放30年最後走向的市場經濟。中國在國際上已舉足輕重,預計今年GDP總量超過德國,居世界第3位,但結構性弊病,也更多地展現。簡而言之,是高低錯落,差距甚大。以高而論,有世界第1高的近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有高達20萬億元人民幣的城鄉居民儲蓄,外貿依存度已高至60%等等。以低來看,有較低的人均收入、較低的生產率、以國際標準看偏低的消費率等等。
中國領導層決意調整發展模式,不只是針對眼前的危局,更多地是面對未來的挑戰。胡錦濤說是4個「突出面臨」,包括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加深、全球增長放緩,外部需求顯著減少、傳統競爭優勢減弱,國際競爭激烈、投資和貿易保護主義上升,人口資源環境約束增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更為迫切。
於此,中國智囊機構展開的研究,決意以美國為師,用擴大內需來走出新的發展道路。首先是因為中國是大國經濟體,不能如小型經濟體那樣,長期以出口先導、全面外向型經濟來求得穩定發展。在經過一定時期的「趕超戰略」之後,必須找到穩定發展的道路。
而所謂以美國為師,是智囊們認為美國的發展模式,主要靠國內市場的繁榮,來拉動經濟的成長,甚至影響到全球經濟的發展,這就是所謂內需增長為主的模式,也是所謂大國經濟模式。
為此,正好借金融危機、外需萎縮的東風,作為擴大內需的良機,對經濟結構和一系列重大的比例關係,作出全面的調整,包括降低外貿依存度,統籌國內與國外兩個市場,也包括擴大就業、提高勞動收入、增加社會保障、擴大市場,來提高消費率,穩步走上內需為主的發展之路。
當然,長期以來,實行出口導向型經濟,不可能急劇收縮,外向型經濟突然扭轉,還可能有重大震盪。加上地方政府已習慣「招商引資」經營,有體制機制的制約,有利益集團的阻撓,加上中美國情的千差萬別,所以,走美國模式的道路,尚有不小難度,要更艱苦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