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移民日談新移民的貢獻與辛酸

2008-12-20 11:43:47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鑑於移民問題的重要、複雜和貢獻,聯合國於千禧(2000)年間,審訂12月18日為「國際移民日」。並期盼世界各地的政府和居民,經由國際移民日的活動與廣泛接觸,增進對此規模浩大、難解問題的了解。同時又從人性層面,關懷、輔導遍布各地的數逾2億的新移民。泰國是東南亞的交通樞紐,自第2次世界大戰以來,殊少遭遇嚴重的敵對戰爭,維持著起碼的和平情勢。因此對移民問題應不陌生,居民無論是否察覺,可能已和不同類型的來、往移民有過對話。今後對外門戶較諸目前,相信更加敞開,循國際移民日推展的引導,重視移民人權和多元文化,非常必要。
 
千禧年到來前後,聯合國所屬192個會員國,深覺得有「千載難逢」夙緣,理當留下一些值得紀念的事物。終而凝聚成共識,制定1項包括「建立共同化的全球經濟發展」等8點「千禧年發展目標」,其內容涵蓋廣泛,層面深遠,並試圖於2015年達成目標,信誓旦旦,似有不達目的不休止的意思。但相關文件中,對於源遠流長時下所活絡而規模龐大的移民問題,並無著墨。實際上並非國際政壇輕忽了此一亙古至今皆存在,且將延衍至無窮盡的項目。而是相關問題太複雜,發生的因素太多,造成的影響太廣,縱使有心進行處理,也難從千絲萬縷中理得出頭緒。萬一了解不深,方法欠正確,就容易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遺憾。因此聯合國當局以制定國際移民日替代,年年此日,以推動凸顯新移民的迫切需要,並強調「新移民離鄉背井到另1個新環境,對那個國家、地方有多種貢獻」,希望到處重視移民人權和多元文化。這種做法是經過多方思考形成的,相當符合於時下散布在全球的2億新移民。
 
美國是個移民樂園,從史前印地安人大規模遷徙,到現階段墨西哥人前仆後繼擠往美國,原因各不相同,但其特徵為求得居住地的永久改變,則大致相彷彿。知名專欄作家威爾許,逕以「移民問題就是經濟問題」來解讀時下的美國移民問題,頗能自成「一家之說」。威爾許贊成移民絡繹到美國,全是為工作的見解。美國政府和居民,殊無將問題搞得無比複雜和政治化的必要。如果不能找出1個簡單且公平的方法留住到美的新移民,許多企業都會遭遇到重大困難。美國當局估計目前的非法移民約在1000萬到1500萬人之間,即使其中僅半數有工作,美國社會也禁不起失去他們。少了這些貼著「非法」標籤的人物,將會侵蝕無數產業的生存力,因為許多產業依賴這些人來完成較不受歡迎的工作。這項論點,大膽寫實,發人深省,並勾勒出新移民的辛酸和貢獻。
 
因此,威爾許既承認移民問題不易解決,非一夕之間造成;另也主張做好管理。讓對社會做出貢獻的新移民,無論其經濟地位、工作崗位高低,都予尊重,不存任何歧視、漠視的心理。事實上,新移民不僅在美國有填滿人力空缺的正面效果,在南歐也如此。甚至還有以赤貧國家的移民遷往比較不窮的窮國,形成為全球移民趨勢一環的事例,如多明尼加找海地人來採香蕉,尼加拉瓜人為哥斯達黎加建屋,尼泊爾人在印度挖礦,印尼人為馬來西亞人打掃住宅。其中有每天領5元工資,還可寄錢養家的移民,一幹10年,且還會繼續幹。
 
「世界銀行」將這種由開發中國家遷往另一開發中國家的情況,稱為「由南往南」,約7400萬人;也有從窮國移往富國,「由南往北」的移民,約8200萬人。這些不計地理位置的移民中,當然也有不少南洋諸國子民,離鄉背井,汗淚交織,為的是從海外賺點錢寄回家改善家庭生活。在這種情況下,對於國際移民日來臨時,提倡重視人權和多元文化的主張,大家應該都以同理心加倍奉行。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