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30年經改成就 呼喚政體改革

2008-12-26 10:22:59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中國正在通過各種方式慶祝改革開放30周年,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人民大會堂向世界宣示,改革開放的政策沒有錯,並將持續堅持,儘管他強調,從毛澤東到江澤民,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一貫正確的,是延續的,是邏輯一致的,以此強調政權的合法性,不過,他還是提出了改革開放後新時代的執政標準,那就是人民高興滿意。

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所處的環境,既有利於中國顯示政績,但也充滿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因為全球陷入金融危機和大衰退,尤其是美國的情況相當嚴重,這就凸顯出中國自鄧小平推動改革開放以來30年在經濟發展上的巨大成就,1個在文革後期已經瀕臨經濟崩潰的大國,1個人口超過10多億的貧窮大國,如今卻以龐大的世界生產基地、龐大的消費市場、龐大的外匯存底,成為世界第4大經濟體,也成為挽救世界經濟的重要力量,這已經說明了一切問題。

不僅如此,中國在2008年主辦了亞洲最為成功的北京奧運,中國的宇航員在太空漫步,如今,中國的軍艦以打擊海盜為目標將遠航外海,保護運輸船隻,象徵性地顯示中國已經邁向海洋大國。30年的時間,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讓世界驚豔,也讓世界畏懼。
 
不過,今年也被有些人稱為是中國的災難「元年」,從年初的雪災,到奧運火炬風波、四川地震,再到三聚氰胺造成的食品危機,讓海內外中國人都震驚不已。更為嚴重的是,全球金融危機的震波,已經到達中國,30年維持高速增長的中國經濟,出現了大幅緩慢下降的趨勢,東莞大量工廠的倒閉,出口的降低,表明已經融入全球化的中國經濟,儘管在體制模式上與西方有所不同,但也難以逃離「池魚之殃」,更為嚴重的是,過去30年來,一直被經濟增長掩蓋的貧富差距問題、社會保障機制問題,都一一地表露出來,引發了社會基礎的鬆動,從而使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以來最大的動盪不安時期,也考驗中南海的危機處理手段。

在過去的歲月,圍繞著改革開放的方向速度問題,中國黨內有很大的爭論,從包產到戶、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姓資姓無」爭論、鄧小平南巡、企業私營化、私有財產權的部分認同等等,都是經濟發展方向的爭議,這些爭議也觸及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教條。然而,一碰到社會的動盪,民眾的鼓譟,中國黨內就是高度一致,那就是全面的壓制,唯一的例外就是64時期趙紫陽他們的「讓步政策」,不過,結果是趙紫陽人馬的下台,趙本人也是被軟禁到去世為止。
 
由此可見,中國的幾代領導,包括未來胡錦濤之後的新世代,在經濟改革方面,已經沒有任何疑義,不但民眾對改革是贊成的,而且中國領導層及其家族都是改革的最大受益者,甚至有批評認為,中國已經完成了權貴資本主義的轉化。問題是,在對待政治改革問題上,中國領導層還是「集體迷失」,都拒絕深入的政治體制改革,以為這會動搖乃至改變共產黨的領導。這就使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的時候,出現了封殺08憲章,逮捕異議人士劉曉波,關閉境外網站的事件出現,以至於海內外驚呼,中國在政治改革上再走回頭路,情況遠遠糟糕過北京奧運時期。這是1個非常不好的現象,顯示北京雖然高調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但恰恰是領導階層,對改革開放帶來的變化沒有信心,在政治上還是被「一鬆就亂」的傳統思路牽制,不敢超前跨一步。

其實,胡錦濤呼籲改革沒有回頭路,關鍵的1點,就是要真正啟動政治體制的改革,不能再讓其滯後,法制、基本人權、保障個人財產,這些問題如果不用體制的轉變來加以實現,那麼改革開放的成果,就會被貪污腐敗等各種問題所吞吃掉,最終,中國還是走不出「拉美化」的發展歧途。30年經濟改革的成就,正在呼籲政治體制的改革,只有這樣,中國才能在走出世界經濟危機的困境之後,迎接另1個30年的發展高潮。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