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如何因應兩岸新局和胡6點
2009-01-15 11:19:44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美國如何看待兩岸和平發展和「胡6點」,台灣如何因應美國方面的關切,此一互動以及各種衍生的問題,無論如何這都會牽動東亞大局和兩岸未來。就兩岸形勢的轉移論,30年前的「葉9條」,來自美國在外交上轉向承認北京,也才有美國國會制定的「對台關係法」。而這些都是基於兩岸處於敵對狀態下的安排和設計,兩岸若能朝向和平發展,且建立了政治信任。試問台灣關係法當如何持續運作,在在影響美國在東亞的戰略部署,以及美國在兩岸的利益。
美國不可能不考量兩岸和解的利益和兩岸對峙利益,何者更有利美國。過去美國在戰略考量下,曾經充分利用兩岸敵對的形勢,並取得在台灣的絕對影響力。台灣在安全上仰賴和美方結盟,在經濟、文化和軍事上幾乎成了美國的附庸。30年前美國之於兩岸的考量很清楚,北京的分量遠大於台灣,所以有對台斷交、撤軍、廢約之舉;但不放棄在台灣的利益和承諾,所以才有「對台灣關係法」,維持對台軍售和非正式地維繫既有的台美關係。
「胡6點」讓兩岸有機會從經貿到文化乃至政治軍事都有1個更緊密的安排,台灣當局截至目前為止,在大方向上本於兩岸和平發展的基調,表示高度肯定;但島內基於過去政治思維的慣性,存疑者多。而這就不能不涉及台美關係及互動,以及台灣未來的定位和統一的形勢。姑且不論兩岸未來走向究竟如何,美國的態度以及可能介入的程度,在短期內當然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不必諱言,美國公開支持兩岸和平發展的語言不必盡信,但要相信美國若無法從兩岸和平發展中看到更大利益,很難想像美國會支持兩岸走向更緊密的聯結。
1個具體的事證,就是馬英九初次過境美國時,即傳出美國要求馬英九在兩岸決策上,能事先和美國商量。或謂美國有愛於民進黨更甚於國民黨,其實應改稱為美國有取於兩岸分裂的利益,更甚於兩岸和解的利益,而民進黨的台獨思維和反中策略,符合美國的慣性思維。即1個統一的中國無論如何都是1個不確定因素。若能牢牢掌握台灣,必能有效牽制,有利於美國和日本結盟的東亞霸權。
但形勢正在轉移,兩岸的趨近已具不可逆轉的發展勢頭。此時當是美國重新思考兩岸發展和美國利益的關鍵時刻。台灣當局的態度特別是馬英九本人能否承受來自美國的壓力,對美國而言也是一種測試。即以美國對台軍售言,兩岸和解對軍售的需求非但可以降低,而且應該大舉降低。對美國而言,這就是1個利益矛盾,很難理順。可以看到的情況是:美國基於對台灣的掌握,軍售原是得心應手的,非僅具有商業利益,而且有戰略考量。但在另一方面美國對台軍售質量有限縮的趨勢,單價則不合理的偏高,或謂美國之於台灣不過是收保護費而已。
那麼馬英九還需要美國出售的武器嗎?問題當然不可能簡化,台美關係千絲萬縷,軍售不過其中一環,反向思考,若美國對台軍售喊停,台灣軍方的武器操作因後勤的依賴中斷,也只有喊停。這不符合台灣軍方存在利益,馬英九勢難作出抉擇。而且還需要修補台美關係不至於影響台灣內部的利益均衡。是以馬英九如何面對來自美國的壓力,應是台灣當局在近期內能否全面回應、如何回應「胡6點」的另1個關鍵考量。
美國下任總統歐巴馬雖未上任,對兩岸新形勢未見有所表態,但不可能沒有預備。就美國智庫學者所透露出的訊息,可以感知美國對兩岸發展的關切,1是「對台關係法」未來的運作,槓桿在軍售;1是對「1個中國」的表述如何調整,重點在如何面對兩岸的新局。
兩岸的發展勢頭,由過去反獨轉向和平,統一只能盼望水到渠成,這不必預期在短期內必然兌現,而且要有1個長期磨合的過程,還是會有曲折甚至衝突,但情勢既變,美國如何善意的掌握此一方向,也是1個大考驗,對兩岸當局更是大考驗。
美國不可能不考量兩岸和解的利益和兩岸對峙利益,何者更有利美國。過去美國在戰略考量下,曾經充分利用兩岸敵對的形勢,並取得在台灣的絕對影響力。台灣在安全上仰賴和美方結盟,在經濟、文化和軍事上幾乎成了美國的附庸。30年前美國之於兩岸的考量很清楚,北京的分量遠大於台灣,所以有對台斷交、撤軍、廢約之舉;但不放棄在台灣的利益和承諾,所以才有「對台灣關係法」,維持對台軍售和非正式地維繫既有的台美關係。
「胡6點」讓兩岸有機會從經貿到文化乃至政治軍事都有1個更緊密的安排,台灣當局截至目前為止,在大方向上本於兩岸和平發展的基調,表示高度肯定;但島內基於過去政治思維的慣性,存疑者多。而這就不能不涉及台美關係及互動,以及台灣未來的定位和統一的形勢。姑且不論兩岸未來走向究竟如何,美國的態度以及可能介入的程度,在短期內當然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不必諱言,美國公開支持兩岸和平發展的語言不必盡信,但要相信美國若無法從兩岸和平發展中看到更大利益,很難想像美國會支持兩岸走向更緊密的聯結。
1個具體的事證,就是馬英九初次過境美國時,即傳出美國要求馬英九在兩岸決策上,能事先和美國商量。或謂美國有愛於民進黨更甚於國民黨,其實應改稱為美國有取於兩岸分裂的利益,更甚於兩岸和解的利益,而民進黨的台獨思維和反中策略,符合美國的慣性思維。即1個統一的中國無論如何都是1個不確定因素。若能牢牢掌握台灣,必能有效牽制,有利於美國和日本結盟的東亞霸權。
但形勢正在轉移,兩岸的趨近已具不可逆轉的發展勢頭。此時當是美國重新思考兩岸發展和美國利益的關鍵時刻。台灣當局的態度特別是馬英九本人能否承受來自美國的壓力,對美國而言也是一種測試。即以美國對台軍售言,兩岸和解對軍售的需求非但可以降低,而且應該大舉降低。對美國而言,這就是1個利益矛盾,很難理順。可以看到的情況是:美國基於對台灣的掌握,軍售原是得心應手的,非僅具有商業利益,而且有戰略考量。但在另一方面美國對台軍售質量有限縮的趨勢,單價則不合理的偏高,或謂美國之於台灣不過是收保護費而已。
那麼馬英九還需要美國出售的武器嗎?問題當然不可能簡化,台美關係千絲萬縷,軍售不過其中一環,反向思考,若美國對台軍售喊停,台灣軍方的武器操作因後勤的依賴中斷,也只有喊停。這不符合台灣軍方存在利益,馬英九勢難作出抉擇。而且還需要修補台美關係不至於影響台灣內部的利益均衡。是以馬英九如何面對來自美國的壓力,應是台灣當局在近期內能否全面回應、如何回應「胡6點」的另1個關鍵考量。
美國下任總統歐巴馬雖未上任,對兩岸新形勢未見有所表態,但不可能沒有預備。就美國智庫學者所透露出的訊息,可以感知美國對兩岸發展的關切,1是「對台關係法」未來的運作,槓桿在軍售;1是對「1個中國」的表述如何調整,重點在如何面對兩岸的新局。
兩岸的發展勢頭,由過去反獨轉向和平,統一只能盼望水到渠成,這不必預期在短期內必然兌現,而且要有1個長期磨合的過程,還是會有曲折甚至衝突,但情勢既變,美國如何善意的掌握此一方向,也是1個大考驗,對兩岸當局更是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