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災禍中孕育絕處逢生的策略

2009-02-16 10:00:15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印尼蘇拉威西群島所屬西里伯海的塔拉烏德島附近。2月12日發生瑞士地震儀上7.2級強震。蘇島天搖地動,並引發了短暫的海嘯預警警報,警報範圍內的居民從睡夢中驚醒,紛紛向高處狂奔。這是2009年開年以來一連串天災人禍中新報到的一樁天然禍害,威力驚人。使原本在金融海嘯籠罩下已告心神不寧的各地居民,又再受一回地震危害的壓力。事實上,邇來天災人禍不斷,不同類型的亂源,幾已確定各地在2009年會遭逢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大家都該做好攜手共渡難關的心理準備,也要協力做絕處逢生的努力。
 
南亞海域於2004年12月16日發生的深海大地震,引發一場空前海嘯,瞬間使海嘯範圍內的11國海岸生命財產受突襲而化為烏有。當時世人開始覺醒,人類抵抗天災的能力是多麼微小與薄弱。那些原本看來是屬於我們的東西,經不起突然災害的破壞而歸於幻滅。所謂人定勝天的說法,只存在於平常,面對舖天蓋地而來的災害,多半會瓦解。而當重大災難出現頻率偏高,大環境又受到人謀不臧影響動盪不安的時際。舉世尤其要深入了解不同型式衝擊力量間的牽扯,正確緩解所受的災難。
 
2009年的天災夢魘,首見於英國倫敦1月下旬遭逢的18年來罕見的暴風雪侵襲,市區多數的商業活動為之癱瘓。正當眼前的金融海嘯,幾乎拖垮這個19世界強權與海上霸主,天災人禍的「異類結合」,使曾是「日不落帝國」的餘暉,更加暗淡。英國的際遇,正屬時下的典型,也是國際間要小心處理的糾結。許多專家學者曾不斷警告,氣候變遷對人類經濟活動的負面影響,無論頻率和規模都與日俱增。每有天災人禍出現,除了及時清理現場,還得找到復甦的方向,才得以免於動搖國本。
 
印尼蘇拉威西一帶承受到強震搖撼,實際上是連接在澳洲東南部爆發多起森林大火、北部又因連日大雨積水不退的「水深火熱」,美國奧克拉荷馬州早來的颶風釀成愛德蒙一帶多有家破人亡等事件後出現的。德國經濟議題觀察家史契華茲(Friedhelm Schwarz)更引明確數據,認為時至今日,氣候在全球4/5的經濟活動中,扮演著決定性的角色。天災地變造成的傷害已令人痛苦難耐,眼前更得接受的,是氣候已然變遷的既定事實,大家該以何種智慧去面對。
 
從美國總統歐巴馬所提的經濟振興方案看,環保節能相關投資是否有一席之地的,目的不外乎因應氣候的轉變,讓經濟與產業發展都能盡快跟上腳步。另在金融市場,各種和環境相關的衍生性金融商品不斷推陳出新。例如因應全球暖化議題,芝加哥商品期貨交易所已全力推動「排碳配額」及其他綠色環保商品交易;一些以降雨量、日照小時、空氣溫度或風速來訂定的衍生性商品合約,儼然已成為企業在面對天災時的重要避險工具。氣候天災必也影響經濟社會,醫療市場也朝妥為應對的方向發展。世界衛生組織警告,氣候變遷、天災肆虐已成為人類最大威脅,每年將至少有15萬人因此死亡;另數百萬人的健康瀕臨危險。此其中也同時帶動醫療市場的發展和商機,若能把握,就是絕地逢生的方向。
 
東南亞地區是天災人禍頻仍的地區,同時也不能免除金融海嘯的震撼,在世界一團紊亂中,找出應對策略,開啟新的活路,是求生存發展的不二活門。區域內各國再也不宜一仍舊貫,以不變應萬變;更不可以於天災後任災區自生自滅,放棄拯救的責任。對於金融海嘯也復如此,在各國所安排的救經濟計畫中,重點擺在何處,能不能與時代朝流相契合,都值得多方斟酌,以非常思維孕育出新的建設與發展方向。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