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感染風險增加的登革熱肆虐
2009-02-19 09:07:00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馬來西亞政府日前的一項新聞公報說,大馬衛生部鑒於今(2009)年1月以來登革熱已奪走16條人命,疫情緊急。乃特別提高對這種傳染病的防治警報,要求政府與民間一起努力,遏阻時疫。東南亞地區一向被視為是登革熱的溫床,大馬疫情告急,意味著南洋諸國也在承受著相當程度的壓力。尤其泰國與大馬壤地相鄰,「疾病無國界」,千萬莫輕忽了警報已出現,慎防釀成更大的疫災。
馬來西亞的登革熱警報,是繼今年1月20日警報後的第2次,公衛當局之所以在僅20天時間內,接連發布緊急疫情。實在是登革熱感染風險增加,已到了一發不可收拾的程度。從數字上看,新年1月1日至2月4日,總計出現病例達6240案,有16人死亡,和去(2008)年同比,當時只有3407病例,9人死亡,增加幾達一倍。「海峽時報」說,今年病例約60%發生在吉隆坡和周遭城市,壓力更大。近年雖有政府機構不斷做疫情機會教育,要求各地居民防蚊孳生、將有疑似症狀者快速送醫,但登革熱病例不減反增,竟到了非發緊急警報不可的地步,顯然在防登革熱疫情上,還有改革的空間。
泰國的登革熱疫情數據,2009年尚未見公開,若以過去案例推估,也和大馬相彷彿,有逐年攀升趨勢。東南亞的印尼、越南、新加坡、柬埔寨,都有大規模爆發疫情的紀錄。近年諸國在經貿方面力爭上游,已經贏得亞洲新興國家的稱號;且有建成單一經濟區,儼然一方之霸的雄心壯志。但區域整合理當是全面性的,只求經貿一枝獨秀,基礎薄弱,不可能維持多久。所以防杜登革熱等有南洋標記的時疫,除了維護國民生命安全、確保社會安寧。隨著向前走的步子,更要顧到國際觀瞻、提升生活水準的問題了。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去年9月下旬在馬尼拉召集一項亞太地區防杜登革熱疫情會議,進一步提出這項原在亞洲孳生的區域性時疫資料。顯示隨著病媒蚊散布,以往常見於熱帶的登革熱,溫帶地區的居民感染的危機也大量增加,連美國等地都受到威脅。所以世衛組織不得不跳上第一線,把防疫工作越區進行,使在南洋一隅流行的登革熱受到制約。以目前全世界約25億人口受感染危機威脅的情況,若再不做全面性努力,後果的確不堪設想。當然,做為登革熱病媒蚊白線斑蚊溫床的東南亞,乃是消除傳染的核心。
照聯合國機構發布的資料,過去30年氣候型態變遷,使白線斑蚊的生長棲息範圍擴大。而原棲息地南洋一帶的防杜登革熱觀念絲毫不變,消除白線斑蚊的行動也從來沒有積極過,終於形成了一個足以使25億人有登革熱感染風險的防疫大缺口。問題自不能由濕熱氣候的南洋承擔風險,但世衛組織所強調,除了各地政府糾合全力,將對抗此經病媒蚊傳染的惡疾置於優先地位,登革熱傳染的力道就無法緩和,也有一定的道理。東南亞國家宜審度情勢,做出抉擇。
醫界的說法,遭白線斑蚊叮咬感染登革熱的病患,有突然發燒、嚴重頭痛、肌肉和關節疼痛、噁心嘔吐、出疹、有致命危險。治療方式是多休息、補充水分、服用止痛藥。無論如何,都是人類健康的虛耗、對社會資源的折損、嚴重影響區域聲譽並破壞生活水準。而在防杜工作上之所以要求政府認真執行,主要原因是在防登革熱需得杜絕病媒蚊。所謂「沒有蚊蟲就沒有登革熱」,一語道破,所以,非要動用公權力來推動公共衛生,全面消毒不可。更要嚴格要求家戶內外禁媒蚊生長,盛水的各種容器不容成為病媒蚊孳長場所。說起來似乎簡單,付諸行動則非常不易,面對登革熱惡疾來臨的威脅,也別無辦法。
馬來西亞的登革熱警報,是繼今年1月20日警報後的第2次,公衛當局之所以在僅20天時間內,接連發布緊急疫情。實在是登革熱感染風險增加,已到了一發不可收拾的程度。從數字上看,新年1月1日至2月4日,總計出現病例達6240案,有16人死亡,和去(2008)年同比,當時只有3407病例,9人死亡,增加幾達一倍。「海峽時報」說,今年病例約60%發生在吉隆坡和周遭城市,壓力更大。近年雖有政府機構不斷做疫情機會教育,要求各地居民防蚊孳生、將有疑似症狀者快速送醫,但登革熱病例不減反增,竟到了非發緊急警報不可的地步,顯然在防登革熱疫情上,還有改革的空間。
泰國的登革熱疫情數據,2009年尚未見公開,若以過去案例推估,也和大馬相彷彿,有逐年攀升趨勢。東南亞的印尼、越南、新加坡、柬埔寨,都有大規模爆發疫情的紀錄。近年諸國在經貿方面力爭上游,已經贏得亞洲新興國家的稱號;且有建成單一經濟區,儼然一方之霸的雄心壯志。但區域整合理當是全面性的,只求經貿一枝獨秀,基礎薄弱,不可能維持多久。所以防杜登革熱等有南洋標記的時疫,除了維護國民生命安全、確保社會安寧。隨著向前走的步子,更要顧到國際觀瞻、提升生活水準的問題了。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去年9月下旬在馬尼拉召集一項亞太地區防杜登革熱疫情會議,進一步提出這項原在亞洲孳生的區域性時疫資料。顯示隨著病媒蚊散布,以往常見於熱帶的登革熱,溫帶地區的居民感染的危機也大量增加,連美國等地都受到威脅。所以世衛組織不得不跳上第一線,把防疫工作越區進行,使在南洋一隅流行的登革熱受到制約。以目前全世界約25億人口受感染危機威脅的情況,若再不做全面性努力,後果的確不堪設想。當然,做為登革熱病媒蚊白線斑蚊溫床的東南亞,乃是消除傳染的核心。
照聯合國機構發布的資料,過去30年氣候型態變遷,使白線斑蚊的生長棲息範圍擴大。而原棲息地南洋一帶的防杜登革熱觀念絲毫不變,消除白線斑蚊的行動也從來沒有積極過,終於形成了一個足以使25億人有登革熱感染風險的防疫大缺口。問題自不能由濕熱氣候的南洋承擔風險,但世衛組織所強調,除了各地政府糾合全力,將對抗此經病媒蚊傳染的惡疾置於優先地位,登革熱傳染的力道就無法緩和,也有一定的道理。東南亞國家宜審度情勢,做出抉擇。
醫界的說法,遭白線斑蚊叮咬感染登革熱的病患,有突然發燒、嚴重頭痛、肌肉和關節疼痛、噁心嘔吐、出疹、有致命危險。治療方式是多休息、補充水分、服用止痛藥。無論如何,都是人類健康的虛耗、對社會資源的折損、嚴重影響區域聲譽並破壞生活水準。而在防杜工作上之所以要求政府認真執行,主要原因是在防登革熱需得杜絕病媒蚊。所謂「沒有蚊蟲就沒有登革熱」,一語道破,所以,非要動用公權力來推動公共衛生,全面消毒不可。更要嚴格要求家戶內外禁媒蚊生長,盛水的各種容器不容成為病媒蚊孳長場所。說起來似乎簡單,付諸行動則非常不易,面對登革熱惡疾來臨的威脅,也別無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