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洽簽CECA 台灣內部的爭議
2009-02-22 11:16:35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台灣六大工商團體強力呼籲政府要盡快與中國簽署「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Comprehensive Economic Cooperation Agreement),這項兩岸經濟進一步整合的協議,卻觸動台灣反對黨──民進黨的痛腳。因此由黨主席蔡英文親自向執政的國民黨喊話,認為貿然簽署此一協議,將加深內部對立,要國民黨三思。
兩岸要簽訂CECA背景其實與兩岸經貿關係至今仍然未能正常化有關。兩岸雖然在2002年先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但因為政治因素,台灣一直對中國之貿易與投資採取幾乎全面禁止的態度,同時也對台灣往中國之投資做了若干的限制。在這樣的單向管制下,不但未遵守該相互給予的最惠國待遇,而且還形成台灣對中國享有鉅額貿易順差,但也帶來台灣對中國單邊投資、旅遊的嚴重逆差失衡現象。
馬英九政府上台以來,雖已完成大三通直航與開放大陸觀光客赴台等協議,但如果要一件一件協商兩岸間經貿各領域的問題,由目前的管制轉向全面回歸WTO架構,所須要達成的協議數量可觀,是一項龐大的負擔。再加上在金融部門方面,由於長期政治性的干擾,台灣金融機構赴中國發展已相對落後其他國家;再加上大陸正在大幅開放服務業,也是許多台商潛在利益之所在。這使許多台商企求能獲得類似內地與港澳簽訂的「更緊密經貿安排」(CEPA)來突破。
簡言之,兩岸經貿關係的正常化是回歸WTO的框架,CECA則有超越WTO的期待。更重要的是藉由CECA的關係,希望能夠間接或直接參與東協盟10國所發起的區域整合。目前亞洲地區的經貿整合已定下了2010年完成「東盟加1」(中國),2015年「東盟加3」(中日韓),未定期限的「東盟加6」(中日韓印澳紐)。一旦完成將有人口超過31億,國民生產毛額10兆美元以上,與美洲的NAFTA、歐盟並列全球的三大經濟體。這對以依賴國際市場為生存的台灣而言,若被摒除在外,將是相當不利的發展。
這是台灣未來發展的一項重要抉擇,但反對黨的觀點仍然圍繞在一旦簽署CECA,將淪為中國經濟的附庸、主權的放棄與被矮化、想藉機參與東盟不切實際等負面政治的訴求;甚至將使台灣農工產品全面棄守、台灣人民工作被搶光等煽動性經濟的主張。其實,稍具區域經濟整合知識的人都瞭解,如果這些經濟衝擊的說法屬實,那麼何以自由貿易協定有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
至於主權的老問題,若以瓷器作為比喻,其他國家是一個完整的瓷器,但台灣因為兩岸歷史的因素,早已是一個帶有「缺角」的瓷器,這是台灣民眾的無奈。如果因為簽署CECA會使「缺角」擴大,相信多數台灣民眾在心理上無法接受,責任在中國大陸這一方;相對的,若要求必須使「缺角」消失,才不失主權地位、才願意簽CECA,明顯不切實際,責任則在台灣這一方。
有關簽署CECA,兩岸領導人均表示肯定支持的態度,務實的作法應該積極進入協議內容的討論。台灣關心的加入東盟的議題也可提出,雙方達成協議後,就應該大膽做出必要的決策選擇。否則,若等台灣內部政黨在兩岸經貿政策上不對立才可以簽署,那是緣木求魚,斷無機會。
兩岸要簽訂CECA背景其實與兩岸經貿關係至今仍然未能正常化有關。兩岸雖然在2002年先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但因為政治因素,台灣一直對中國之貿易與投資採取幾乎全面禁止的態度,同時也對台灣往中國之投資做了若干的限制。在這樣的單向管制下,不但未遵守該相互給予的最惠國待遇,而且還形成台灣對中國享有鉅額貿易順差,但也帶來台灣對中國單邊投資、旅遊的嚴重逆差失衡現象。
馬英九政府上台以來,雖已完成大三通直航與開放大陸觀光客赴台等協議,但如果要一件一件協商兩岸間經貿各領域的問題,由目前的管制轉向全面回歸WTO架構,所須要達成的協議數量可觀,是一項龐大的負擔。再加上在金融部門方面,由於長期政治性的干擾,台灣金融機構赴中國發展已相對落後其他國家;再加上大陸正在大幅開放服務業,也是許多台商潛在利益之所在。這使許多台商企求能獲得類似內地與港澳簽訂的「更緊密經貿安排」(CEPA)來突破。
簡言之,兩岸經貿關係的正常化是回歸WTO的框架,CECA則有超越WTO的期待。更重要的是藉由CECA的關係,希望能夠間接或直接參與東協盟10國所發起的區域整合。目前亞洲地區的經貿整合已定下了2010年完成「東盟加1」(中國),2015年「東盟加3」(中日韓),未定期限的「東盟加6」(中日韓印澳紐)。一旦完成將有人口超過31億,國民生產毛額10兆美元以上,與美洲的NAFTA、歐盟並列全球的三大經濟體。這對以依賴國際市場為生存的台灣而言,若被摒除在外,將是相當不利的發展。
這是台灣未來發展的一項重要抉擇,但反對黨的觀點仍然圍繞在一旦簽署CECA,將淪為中國經濟的附庸、主權的放棄與被矮化、想藉機參與東盟不切實際等負面政治的訴求;甚至將使台灣農工產品全面棄守、台灣人民工作被搶光等煽動性經濟的主張。其實,稍具區域經濟整合知識的人都瞭解,如果這些經濟衝擊的說法屬實,那麼何以自由貿易協定有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
至於主權的老問題,若以瓷器作為比喻,其他國家是一個完整的瓷器,但台灣因為兩岸歷史的因素,早已是一個帶有「缺角」的瓷器,這是台灣民眾的無奈。如果因為簽署CECA會使「缺角」擴大,相信多數台灣民眾在心理上無法接受,責任在中國大陸這一方;相對的,若要求必須使「缺角」消失,才不失主權地位、才願意簽CECA,明顯不切實際,責任則在台灣這一方。
有關簽署CECA,兩岸領導人均表示肯定支持的態度,務實的作法應該積極進入協議內容的討論。台灣關心的加入東盟的議題也可提出,雙方達成協議後,就應該大膽做出必要的決策選擇。否則,若等台灣內部政黨在兩岸經貿政策上不對立才可以簽署,那是緣木求魚,斷無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