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兩會」面臨政經雙重夾擊

2009-02-27 10:14:50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中國一年一度的政協、人大會議,定於3月3日和5日先後召開。每年北京的「兩會」,因負有議大政、定走向的任務,從來都是全社會矚目的焦點。「兩會」既折射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現狀,又影響著年度的發展。今年的「兩會」,雖無換屆人事等熱門議題,又無重要立法、中長期規劃等特別議程,更無兩岸關係之類敏感話題,焦點預計聚集在民生之上。
 
按中國領導層的部署,今年的「兩會」,重點是要落實當局定下的擴內需、調結構、保增長、惠民生的各項措施,是要開成一個認清形勢、凝聚人心、增強信心、共度時艱的大會。因此兩會的各項議程,從審議溫家寶的政府工作報告,一直到財政預決算報告等,都希望引導到當局預定的方向。
 
中國領導層畫下這個框框,是因為今年「兩會」的舉行,有兩方面的特殊背景。一個就是國際金融海嘯,已演化成國際性的經濟危機,中國的經濟,已由不受影響,變得影響很大。經濟的滑落,已有據可查,並進而影響到民生和社會的穩定。另一個背景,就是今年有特殊的「周年政治」,既有中國建政一甲子、要舉行大閱兵紀念,又有西藏事變周年、法輪功事件周年、「六四」事件周年等政治敏感點。
 
因此,今年的「兩會」,就出現了政治敏感和經濟雙重的夾擊。政治上的衝擊,自然帶來全面收緊,步步設防;經濟的衝擊,已提早出手,分頭迎戰。但更大的問題,反而是政治敏感、經濟波動下的社會問題。
 
不論是專家的調查,還是民眾的反應,中國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也真是社會問題。目前的社會問題,大抵有四大方面的表現,一是失業困局的加劇,中國早就是世界上失業人口數量最多最大的國家,現在的失業困局,不僅是城鎮人口的失業,更麻煩的是數以千萬計的農民工的失業、數以百萬計的大學生的畢業就失業。大學畢業生未能就業帶來的不滿,加上數千萬農民工的遊走,一旦處置失當,就是一座火山。
 
社會問題的另一方面表現,是在經濟高發展下,貧富差距拉大,不論城鎮還是鄉村,都有大批低收入群體。城鎮貧民大部分雖有不同的最低收入保障,鄉村也開始有一定救濟安排,但他們的溫飽,未見得已經解決,何況在經濟滑落下,他們的生活可能進一步受到較大衝擊。社會能否安定和諧,不能不受到影響。
 
中國目前還有一個特殊的社會現象,是「群體性事件」頻發,也就是示威、抗議、官民衝突不斷出現,這些事件有貪官污吏的壓迫、徵地拆遷、勞資糾紛、分配不公等各種原因引發,遍佈城鄉,極難化解。
 
再有一個問題,就是中國的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等體制,長期以來都有重大缺陷,對看病難和看病貴,教育的不公平,保障落不到實處,社會反彈聲四起,當局為擴大內需、穩定社會、收服人心,要實施醫療制度改革,要改革教育體制,也要全面落實社會保障,而任何改革,都會引起震盪。
 
目前的主要社會問題,絕大部分當然都是民生問題,但多與政治和經濟息息相關。而民生問題既帶來社會的不穩,又反過來衝擊著經濟發展和政治的穩定。中國領導層已提出,這次會議要「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關心的突出問題」,要「把改善民生作為保增長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看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想作出正面的回應。
 
雖然中國領導層高度重視,民眾普遍關注,但這些民生議題或者說社會問題,不能只靠短期的救急措施來「保」,比如就業,目前出台的一系列措施,可能穩住一時,但問題不可能得到解決,何況地方政府和部門,更有短視和護利之弊。
 
既然民生議題和社會問題,已可能影響到經濟發展、政治穩定,當局理應透過「兩會」這種政治舞台,廣納民意,找尋共識,化解矛盾,對社會問題的解決,不僅要立足政治眼下的穩定、經濟當前的脫困,還要有更長遠的打算,提出制度性安排,才能化解危機,迎來長治久安。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