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對中日採平衡外交的經濟利益

2009-03-01 10:25:58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美國新總統歐巴馬上台之後,除了對付經濟衰退和伊拉克、阿富汗兩個戰場的戰爭之外,其外交戰略的重點也逐漸顯現。在東亞方面,國務卿希拉蕊打破慣例,首訪日韓中以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印尼,取得很大的成功,而希拉蕊剛剛回到華府,她在東京敲定的日相麻生訪美的戲碼上演了,並在歐巴馬發表首次國情咨文之際,麻歐就舉行峰會,麻生成為歐巴馬進入白宮後第1位見面的外國元首,令人羡慕。
 
美國知道得很清楚,中日兩國在亞洲有很深的「瑜亮情結」,雙方爭奪龍頭老大之戰,美國就成了重要的拉攏對象。在以往兩任總統,即柯林頓和布希時代,中國剛剛崛起,美國先遵循鞏固盟邦戰略,以日韓台為基礎,構築防範中國的戰線,但在柯布執政的第2任期,美國都開始傾斜北京,因為在北韓核武危機、亞洲金融危機、世界反恐戰爭諸方面,美國對北京的倚重越來越大,而日本內政不穩,經濟持續低迷,在亞洲和世界的影響力日漸衰退,美國在「勢利眼」的驅使下,重北京,輕東京,出現了柯林頓過東京而不入的局面,而布希在北京奧運的「親中熱情」,更讓東京倍覺不是滋味。
 
如今,歐巴馬上台,把兩個第1送給日本,即國務卿的第1個出訪國家是日本,總統第1個見的外國元首是日相,同時,又把「同舟共濟」的定位送給北京,果然是「明智外交」,出手不凡,兩面通吃。顯然,歐巴馬政府的外交思路,已經突破意識形態和冷戰思維,突破拉一派遏制另外一派的傳統做法,而是各方對話,把美國利益的基本盤做大,甚至讓各方都覺得到美國的「重視與寵幸」,進而爭相向美國示好,使華盛頓左右逢源。
 
我們可以十分清楚看到,希拉蕊在北京的時候,胡溫以及外長楊潔篪都是高調與她會面,縱論古今,議舊談新,十分歡暢,打破新總統上台都與中國產生摩擦的「慣例」,象徵「美中關係開啟積極合作的新時代」,而東京更是以獲得美國國務卿和總統兩個「處女秀」的同台演出而欣喜若狂。
 
其實,歐巴馬對東京、北京的「齊頭並進」外交策略,還是有著「救市」的急迫性驅使。白宮知道得很清楚,要讓歐巴馬執政穩固,要讓美國重新建構世界領袖的地位,那麼,首要問題就是把美國從經濟危機的困局中拉抬出來,至於將「硬實力」和「軟實力」結合起來的「明智實力」運用,就是達成挽救經濟和重振經濟的關鍵。

歐巴馬「刺激經濟計畫」能否成功,有兩個因素,1個是美國工作職位的創設和消費者信心的提升,1個就是美國債券的推銷,這兩者宛如兵源與彈藥源,是打勝仗的基礎。而在持有美國債券上,中國和日本分列第1、第2,是別人無法替代的。為了讓中國繼續持有美國債券,希拉蕊訪華的時候,完全擺脫昔日「民主黨鷹派第1女戰將」的形象,也把人權問題輕輕放在一邊,用1個婦女座談會來充數,這種放軟身段顯然取得效果。

同樣,儘管麻生在日本的支持率已經降到最低,自民黨可能在未來的大選中失去執政可能,希拉蕊和歐巴馬還是大力抬舉,甚至在準備第1次國情咨文的緊張時刻,舉行美日高峰會,顯然1個重要的原因,也是要求日本敲定大幅增持美國新發行的國債券。
 
歐巴馬的外交策略顯然獲得很大成功,北京和東京一方面為了美國特意製造的歷史遺留問題釣魚台領土爭端「整軍經武」,一方面卻又都承諾為歐巴馬的鉅額刺激經濟方案「輸血埋單」,可見中日雙方都期待美國站在「自己一邊」。由此可見,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裏,華盛頓還是會採取這種「平衡策略」,而不急於在亞洲的中日雙強爭奪中「選邊站」。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