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兩岸經濟合作框架的虛與實
2009-03-05 08:34:49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台灣馬英九總統為了避免島內朝野政爭,希望藉由兩岸經濟整合為台灣未來經濟發展找到出路的同時,也能在島內取得朝野共識,親自上火線為兩岸經濟合作的前景喊話,馬英九還把競選總統時提出的政見,即兩岸「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CECA)改稱「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經濟部長尹啟銘同時受命宣導,把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英文簡稱,用台語發聲為「會擱發」,另編了一套順口溜示意「頭家夥計雙雙發」,用心可謂良苦。
不論馬英九此前提出的兩岸「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CECA)或改名為「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其實都只是在名詞上打轉。重要的是兩岸經濟整合引發的政治效應,島內朝野有不同的解讀。綠營無法否認兩岸經濟互為依存的現狀,但不願看到兩岸從此愈走愈近。在內心深處更潛藏著台獨崩盤的憂鬱症,以及因此併發的統一在望憂鬱症,是以不論是以CECA或ECFA的名稱簽訂兩岸經濟合作協議,都非綠營人士所樂見。
是以在回應馬英九的戰略部署上,綠營可謂避實就虛,採取擴大戰線的辦法,即要求馬英九承諾不得碰觸政治議題,馬政府為此公開回應非但不會涉及統獨議題,而且不會涉及一中框架。此外,綠營還要求事關台灣未來發展,不能由馬英九獨斷,而應將全案交由全民公投,馬英九對此根本不可能有任何承諾,非僅公投本身的政治敏感度太高,不但會演變成綠營尋求台獨公投的變體,而且也涉及到兩岸互動氛圍和信任度。
相較馬英九和藍營但求共識的策略,綠營的立場很簡單,不論是否有利台灣未來,也不論是否有利於台灣人民,凡是有利於兩岸統合者一概反對,可謂逢中必反、逢統必反。其次是祭出「拖」字訣,上策是想盡辦法擱置兩岸經濟統合的任何協議;中策是吹毛求疵,假主權之名在「協議」和「協定」的字眼上挑剔;下策則行烏賊戰術,盡量使之汙名化,再不濟還是會選擇走上街頭抗爭,非要馬英九為此付出昂貴的政治代價不可。
至於擺在眼前的經濟數據和台灣可能因此愈見邊緣化的現實,反對者幾乎全不在意,甚至故意視而不見。即以兩項具有指標意義的嚴酷現實論,新竹科學園區的職工有78%放無薪假,台灣高鐵宣布減班減員減薪,無薪假更是勢在必行,這說明台灣最能換取外匯的IT產業鍵,正瀕於前所未有的危機;高鐵則是最能標誌台灣交通檔次的服務業,也已進入經營的寒冬。若反對者的意識形態不過是為台獨張目,也可預言套用台獨意識只可能是台灣的禍害,無異自陷絕境而乏自覺。
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及其所由來,無論如何都和回歸「九二共識」,以及大三通有直接關聯。而這正如馬英九所言的3步走,先要兩岸經貿正常化;第2步才談得上避免東亞經濟整合過程中的邊緣化;第3步才談得上國際化。這也明示從「一個中國」出發,繞過爭議才有兩岸的「九二共識」,也才有大三通。若真要為求島內朝野共識,兌現綠營所要求無涉統獨,無涉一個中國,只能是自欺欺人。兩岸經濟整合的虛與實,也在這裡可以得一檢驗。
客觀而言,兩岸經濟合作勢必有一整合,也必然更趨一體化,台灣為免除邊緣化的遭遇,除非有更好的替代方案,綠營反對者若要對台灣負責,要兌現愛台灣的宣示,不論出以任何名稱,擇定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和整合的發展方向,幾乎已別無選擇。再就虛實面隨時可能翻轉言,島內朝野究竟該如何定義一個中國的原則,以及「一中各表」的內在涵義,應否還有更明確的共識,與其閃躲不若務實,這才是馬英九未來必要面對的實質問題。
不論馬英九此前提出的兩岸「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CECA)或改名為「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其實都只是在名詞上打轉。重要的是兩岸經濟整合引發的政治效應,島內朝野有不同的解讀。綠營無法否認兩岸經濟互為依存的現狀,但不願看到兩岸從此愈走愈近。在內心深處更潛藏著台獨崩盤的憂鬱症,以及因此併發的統一在望憂鬱症,是以不論是以CECA或ECFA的名稱簽訂兩岸經濟合作協議,都非綠營人士所樂見。
是以在回應馬英九的戰略部署上,綠營可謂避實就虛,採取擴大戰線的辦法,即要求馬英九承諾不得碰觸政治議題,馬政府為此公開回應非但不會涉及統獨議題,而且不會涉及一中框架。此外,綠營還要求事關台灣未來發展,不能由馬英九獨斷,而應將全案交由全民公投,馬英九對此根本不可能有任何承諾,非僅公投本身的政治敏感度太高,不但會演變成綠營尋求台獨公投的變體,而且也涉及到兩岸互動氛圍和信任度。
相較馬英九和藍營但求共識的策略,綠營的立場很簡單,不論是否有利台灣未來,也不論是否有利於台灣人民,凡是有利於兩岸統合者一概反對,可謂逢中必反、逢統必反。其次是祭出「拖」字訣,上策是想盡辦法擱置兩岸經濟統合的任何協議;中策是吹毛求疵,假主權之名在「協議」和「協定」的字眼上挑剔;下策則行烏賊戰術,盡量使之汙名化,再不濟還是會選擇走上街頭抗爭,非要馬英九為此付出昂貴的政治代價不可。
至於擺在眼前的經濟數據和台灣可能因此愈見邊緣化的現實,反對者幾乎全不在意,甚至故意視而不見。即以兩項具有指標意義的嚴酷現實論,新竹科學園區的職工有78%放無薪假,台灣高鐵宣布減班減員減薪,無薪假更是勢在必行,這說明台灣最能換取外匯的IT產業鍵,正瀕於前所未有的危機;高鐵則是最能標誌台灣交通檔次的服務業,也已進入經營的寒冬。若反對者的意識形態不過是為台獨張目,也可預言套用台獨意識只可能是台灣的禍害,無異自陷絕境而乏自覺。
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及其所由來,無論如何都和回歸「九二共識」,以及大三通有直接關聯。而這正如馬英九所言的3步走,先要兩岸經貿正常化;第2步才談得上避免東亞經濟整合過程中的邊緣化;第3步才談得上國際化。這也明示從「一個中國」出發,繞過爭議才有兩岸的「九二共識」,也才有大三通。若真要為求島內朝野共識,兌現綠營所要求無涉統獨,無涉一個中國,只能是自欺欺人。兩岸經濟整合的虛與實,也在這裡可以得一檢驗。
客觀而言,兩岸經濟合作勢必有一整合,也必然更趨一體化,台灣為免除邊緣化的遭遇,除非有更好的替代方案,綠營反對者若要對台灣負責,要兌現愛台灣的宣示,不論出以任何名稱,擇定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和整合的發展方向,幾乎已別無選擇。再就虛實面隨時可能翻轉言,島內朝野究竟該如何定義一個中國的原則,以及「一中各表」的內在涵義,應否還有更明確的共識,與其閃躲不若務實,這才是馬英九未來必要面對的實質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