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兩會是對內議政對外在宣傳

2009-03-06 10:10:43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中國人大、政協兩會行禮如儀,年年在此時召開,但今年還是不同往年。一方面如政協主席賈慶林所言,2008年是中國現代史上重要的1年,兩會自然要回顧和總結「偉大成績」和「經驗教訓」,另一方面今年又是眾多大事件的周年紀念,兩會當然要未雨綢繆,定下基調。有趣的是,兩會之前,中央領導層和官方輿論一再堅稱,中國不會走西方多黨制和議會民主制的道路,兩會絕非「眾議院」與「參議院」,但同時,北京給兩會發言人配備「政治明星」,意在增加兩會的「高能見度」,政協發言人是原國務院新聞辦主任趙啟正,而人大發言人則是前外交部長李肇星。中央正部長級的發言人,固然凸顯了兩會的重要性和可看性,但也再次無意中暴露了兩會一個一直被人詬病的弱點:那裡是安置中央退休高幹的「名譽養老院」,沒有實際參政議政的高能量。
 
對海外來說,兩會是各國及媒體輿論窺視中國發展路向和發展計畫的一個最大窗口。比如通過政協主席賈慶林的工作報告,世界想知道中國政治改革和體制改革的可能性,通過人大委員長吳邦國的人大工作報告,世界想知道中國法制發展完善的進程,通過總理溫家寶的政府工作報告,世界想知道國務院在經濟發展、教育衛生、社會福利等各方面施政的重點細節,當然,還有一個無法忽視的焦點是,通過對1年主要亮相一次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密集採訪,來瞭解中國各地政情民情的走向,從而抓到中國的正確脈搏。
 
今年的兩會,對北京來說,有壓力,也有機遇。壓力來自於政治和社會兩個方面,內地今年是「六四事件」20周年,西藏是達賴喇嘛流亡50周年,兩股壓力匯流,在海內外形成政治動盪的高氣壓,北京當然高度緊張,高度防範,不容出一絲差錯;而社會的壓力,則來自於金融海嘯的衝擊、增長率下降、中國失業人口飆升,改革開放高度發展遮蓋的各種社會矛盾,社會安保健保機制薄弱的問題,一一湧現出來,兩會召開前北京上訪告狀者者的突然增多,就是一個證明。兩種壓力帶來的影響和緊張氛圍,可以從今年兩會期間北京警戒力量空前加強,就可以嗅出來。
 
但是,壓力之餘,北京也有機遇。本來改革開放30年,政治改革和社會改革的呼聲加劇,中國面臨在新聞自由、人權提升諸方面不得不做出正面回應的選擇,但是,美國引發的金融海嘯和隨之而來的經濟蕭條,雖然給中國造成很大的負面衝擊,然而也凸顯出中國30年經濟改革開放的堅實成績,成為在這次經濟大衰退中的唯一亮點,並被賦予拯救世界經濟的重大使命。想一想,「中國救美國」這樣的命題,在10年前,甚至5年前能夠想像嗎?如今,對北京來講是最大壓力的西方世界,反而在迫於內部經濟危機的情況下改變了策略,把要求中國改善人權和威權制度的訴求放到了第2位,這就讓中國大大地感覺到一種釋放與輕鬆,這在不久前美國國務卿希拉蕊的訪華行程中就可以得到證明。換句話說,本來「六四」20周年,達賴流亡50周年的政治壓力,在外部世界,尤其是美國的壓力催化下,可能會變成社會動盪的大危機,現在美國無暇顧及別人,專心在自己的「經濟救災」上,甚至還要中國幫忙,這自然就化解了內外「合力」的可能性,讓北京可以專注在搞好經濟(主要是政府主導大型專案刺激經濟)與和諧社會這兩個主要基調上,從而能夠以穩定繁榮的局面來迎接中國自己的重要紀念日:建國60周年。
 
外界或許還沒有特別關注到,這次兩會有兩個資訊是美國最為關注的,一個是官方再次明確將繼續增持美國國債,一個是李肇星透露國防預算繼續近15%的增幅,前者有助於幫助美國脫困,後者則給西方世界帶來疑慮,但中國已經有了走自己路的自信,也不必計較別人說什麼。
 
不管怎樣,北京兩會在提升發言人能見度的同時,還是要著力增加中國施政的透明度,尤其是各類預算的透明度,讓全國人民知情,讓世界放心,也讓各方作出公評。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