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今年冷淡度過「國家大象日」
2009-03-17 09:59:48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泰國3月13日「國家大象日」(National Elephant Day)前後,境內若干地方都會舉辦不同類型的活動,做為表達對象群的尊崇和祝賀。今年大象日剛過,媒體罕見類似消息,也沒有具相當規模的表演預告。可能是受國際金融海嘯、環境動盪的影響,也可能是大象平日經常在都市亮相,以吸引觀光客注意,卻使地方居民失去了興趣。顯然,時代改變衝擊到泰國象群的形象和地位,使泰象目前的處境比以往任何時期要來得艱困和低下。無論為文化的傳承和象群未來發展,替泰象研擬一套相對完整的生存規範,已刻不容緩。
久遠以來,亞洲地區的「大象文化」一向是聲名遠播,地方居民所引以為傲的傳統。其中尤其是泰國,從先民在中南半島叢林、河川、田野等不同領域求生存時開始。人類就和象群多有接觸,進而相互依賴,以各具有的特長互補,謀取在特殊環境裡最好、最舒適的生存條件。
由於象類體積龐碩而秉性誠篤,和經常與其相處的人類容易培養出特殊的默契。久而久之,大象為所屬人類貢獻出全力,冒險犯難,克服可能遭遇的一切困難。而做為象隻的夥伴,象夫也無所保留,對大象的關懷照顧無微不至,終而達到相互交心的程度,孕育出生動感人的大象文化。所以大象在泰國有「神獸」的稱謂,在社會上地位崇隆,備受各方敬愛。
隨著時代改變,大象對生存環境所能付出的貢獻愈來愈少,不同的動力機械次第出現,更取代大象開天闢地、爬山涉水、負重致遠的功能。而大象的生存條件,如大量的食物、廣闊的叢林棲息地,則因人口增加、都市範圍不斷快速擴大,而變得日益困難。
於是除了部分由人類馴養、形同家庭成員的家象外。野生大象的數字,有如其他野生物種,在不敵與人類爭食爭生存棲息地後,大量減少。但大象每天需要食物量大,求生不易,消失更快。以泰國為例,1950年代尚有大象約5萬隻,目前僅餘約4000隻,其中由家庭馴養的約2500隻,野象則剩下約1500隻,象口遽降,襯托出大象文化基礎流失,大象生存問題浮上檯面。
象口迅速減少,已足令人關切,時下大象的處境,尤其使我們感到難過。大象功能遭取代後,約在40年前,旅遊業發現將大象引入曼谷展覽表演,可能對招徠觀光客有幫助。讓大象一隻接著一隻,搖擺過市,形成特殊景象,的確是一個賣點。只是事畢後,象主發現將大象變做乞討工具的潛力,開始逐日引象入市;政府當局也沒有認真看待大象在都市活動的後果。到了都會人口增加、車輛壅塞,不能容留這種「特色」存在於都市,要取締時已形成尾大不掉。警方雖盡全力,1993年時曼谷一度只剩約10隻大象在街頭搖擺。
但取締稍鬆,象蹤又現,入夜後幾隨處可見,據說每隻大象每天在市內走完12公里,可為象主賺進1000銖。若與工人每月平均工資7329銖相比,顯然略勝一籌,難怪取締不易。目前泰國各都市中,傳有逾千大象在從事這一行,以致象口不足,要從緬甸走私大象來補充,頗是不可思議。
在舉世不安的環境裡提大象文化式微、象隻從神獸淪為沿街乞討工具的議題,絕非不合時宣。大象和泰國的關係源遠流長,人象之間曾建立過生死與共的不朽情義,備受到有心人的懷念和善頌。時代、環境變遷固是事實,也有難以抗衡的問題,但文明社會在物競天擇的環境中,總得做到維護自然生態平衡的努力。尤其在泰國,大象應活得比其他地方更有尊嚴,更加自在。雖然政府當局在2002年、2006年都有對象夫和大象的處置計畫,但都因缺錢而功敗垂成。今年大象日過了,大象的處境每下愈況,大家都會覺得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