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和平發展和統一框架
2009-03-18 09:39:15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大陸知名研究台灣事務的智庫型學者李家泉最近刊出一篇題為「關於構建兩岸和平發展框架問題探討」,主張兩岸主權共享和各擁國號的情況下,統一簡稱為「中國」,不僅承認台灣為一政治實體,而且同意台灣在統一後擁有等同國家的規格,而這是台灣20年前所求而未得者,可以想見兩岸氛圍的改善,已出現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和良性影響。這是事關兩岸未來發展的大框架,非僅值得重視,也為台灣當局提供一個討論兩岸未來和統一議題的論述平台。
對照「胡6點」,李家泉提出的兩岸和平發展框架顯然要超出許多,再觀察兩岸當前的互動,像台灣參與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大會(WHA)仍停留在「審慎樂觀」的階段,台灣主動提出的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北京雖然願意配合,卻受制於島內綠營激烈反對;馬英九對北京「反分裂國家法」的否定,多少顯示兩岸有待磨合者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是以李家泉的提法不論其是否僅僅是一個風向球,不若視為前瞻兩岸未來發展的長程設想。相當類似台灣的「國家統一綱領」,設定以民主、均富為前提的諸種條件,分階段描繪統一的三階段發展前景。
所異者,「國統綱領」的實質目的在求取得推動兩岸關係的著力點,這才有九二年的兩岸共識和第1次辜汪會談。李家泉提出的框架則著重於統一實體的規劃和台灣的政治地位,而且涉及兩岸最敏感的國號和國旗爭議。就如同李家泉引述台灣學者王曉波所言,「一國兩制」之於台灣就是「就地合法化」。以台灣現狀特別是在政治體制不變的情況下參與國家統一大業,而且還有更大的國際空間,其實已突破了「一國兩制」而更接近台灣的期望。對照台灣學界過去所提「聯邦論」、「邦聯論」、「屋頂理論」和「中華共同體」等,都在謀求政治現狀不變,且台灣地位不遭矮化的條件下尋求統一的出路,可謂更符合兩岸現況,包括就現狀解決衝突與矛盾,是以兼具可操作性。
但過去受制於島內民粹以及對兩岸氛圍的影響,台灣學者所提構想非僅在島內無法取得主流討論空間,更難期待北京方面有所回應。以李家泉的提法對照台灣學界之於統一的構想,可以發現其間有若干可以呼應之處,也有可能就此展開寬闊的論述。再就兩岸目前氛圍而言,特別是回復承認「九二共識」以來,在兩岸建立起共同反對台獨的氛圍下,北京過去一貫宣示在一個中國的框架下「什麼都可以談」的議題,似有跡象已因李家泉的構想而見展開,而且李家泉的論述不會只有這一篇,就等台灣方面在政策上有所回應。例如已經停止適用兩年的「國家統一綱領」是否可能恢復,終止運作的「國家統一委員會」能否恢復運作,或嘗試建立其他具有相同功能的機制,這些對馬英九的「不統、不獨、不武」未嘗不是考驗。
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參與世衛大會,傳出台灣方面傾向接受「中華台北」(Chinese Taipei)的名稱,但卡在台灣不願意通過兩岸兩會直接商談,堅持要通過世衛組織體系甚至亞太經合理事會等國際組織磋商。雖然台灣自信在大方面沒有問題,但細節有待溝通,其實就卡在如何讓北京認定台灣參與WHA的種種安排是否符合「一個中國」的基本框架,是否可以展現邁向「未來一中」的政治誠意。而這也是北京所以堅持「逐年參與」的形式,才肯讓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參與WHA。兩岸能否邁向雙贏,能否順利地走出下一步,就在「九二共識」的「一個中國」在兩岸互動中有無落實的可能。
李家泉的統一構想,在相當程度上已跳脫意識形態的羈絆,但由於僅是學者文章,且超出「胡6點」甚多,不可能代表北京官方語言;但就構建兩岸統一論壇而言,應是一個很好的起始點,至少兩岸學者可以就此有更多的溝通甚至展開論戰亦無不可。兩岸統一是水到渠成之事,急不得,但也切忌迴避。
對照「胡6點」,李家泉提出的兩岸和平發展框架顯然要超出許多,再觀察兩岸當前的互動,像台灣參與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大會(WHA)仍停留在「審慎樂觀」的階段,台灣主動提出的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北京雖然願意配合,卻受制於島內綠營激烈反對;馬英九對北京「反分裂國家法」的否定,多少顯示兩岸有待磨合者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是以李家泉的提法不論其是否僅僅是一個風向球,不若視為前瞻兩岸未來發展的長程設想。相當類似台灣的「國家統一綱領」,設定以民主、均富為前提的諸種條件,分階段描繪統一的三階段發展前景。
所異者,「國統綱領」的實質目的在求取得推動兩岸關係的著力點,這才有九二年的兩岸共識和第1次辜汪會談。李家泉提出的框架則著重於統一實體的規劃和台灣的政治地位,而且涉及兩岸最敏感的國號和國旗爭議。就如同李家泉引述台灣學者王曉波所言,「一國兩制」之於台灣就是「就地合法化」。以台灣現狀特別是在政治體制不變的情況下參與國家統一大業,而且還有更大的國際空間,其實已突破了「一國兩制」而更接近台灣的期望。對照台灣學界過去所提「聯邦論」、「邦聯論」、「屋頂理論」和「中華共同體」等,都在謀求政治現狀不變,且台灣地位不遭矮化的條件下尋求統一的出路,可謂更符合兩岸現況,包括就現狀解決衝突與矛盾,是以兼具可操作性。
但過去受制於島內民粹以及對兩岸氛圍的影響,台灣學者所提構想非僅在島內無法取得主流討論空間,更難期待北京方面有所回應。以李家泉的提法對照台灣學界之於統一的構想,可以發現其間有若干可以呼應之處,也有可能就此展開寬闊的論述。再就兩岸目前氛圍而言,特別是回復承認「九二共識」以來,在兩岸建立起共同反對台獨的氛圍下,北京過去一貫宣示在一個中國的框架下「什麼都可以談」的議題,似有跡象已因李家泉的構想而見展開,而且李家泉的論述不會只有這一篇,就等台灣方面在政策上有所回應。例如已經停止適用兩年的「國家統一綱領」是否可能恢復,終止運作的「國家統一委員會」能否恢復運作,或嘗試建立其他具有相同功能的機制,這些對馬英九的「不統、不獨、不武」未嘗不是考驗。
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參與世衛大會,傳出台灣方面傾向接受「中華台北」(Chinese Taipei)的名稱,但卡在台灣不願意通過兩岸兩會直接商談,堅持要通過世衛組織體系甚至亞太經合理事會等國際組織磋商。雖然台灣自信在大方面沒有問題,但細節有待溝通,其實就卡在如何讓北京認定台灣參與WHA的種種安排是否符合「一個中國」的基本框架,是否可以展現邁向「未來一中」的政治誠意。而這也是北京所以堅持「逐年參與」的形式,才肯讓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參與WHA。兩岸能否邁向雙贏,能否順利地走出下一步,就在「九二共識」的「一個中國」在兩岸互動中有無落實的可能。
李家泉的統一構想,在相當程度上已跳脫意識形態的羈絆,但由於僅是學者文章,且超出「胡6點」甚多,不可能代表北京官方語言;但就構建兩岸統一論壇而言,應是一個很好的起始點,至少兩岸學者可以就此有更多的溝通甚至展開論戰亦無不可。兩岸統一是水到渠成之事,急不得,但也切忌迴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