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地區登革熱疫情在不斷晉升中

2009-03-23 09:38:44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由「世界衛生組織」(WHO)召開的「東南亞地區登革熱專家研討會」,經過10天的研討,已於3月20日結束。與會人士束裝歸去前,對於登革熱在亞洲的傳染,危害僅次於瘧疾的最廣泛熱帶傳染病,不僅深感震撼,也立下信誓,願傾盡心力,將這種俗稱為「天狗熱」或「斷骨熱」的熱帶急性傳染病,減少到最低限度。以緩和居民所受荼毒,節約社會付出的高昂代價。但以登革熱傳播之快速,過去因人謀不臧所遺留防制死角和積弊的普遍化。登革熱專家的抱負是不是能夠順利推動,亞太登革熱的傳染率是否遠如以往般隨年歲迅速攀升,都待各方力量能否整合發揮,不宜太早持樂觀態度。
 
登革熱專家研討會開幕之初,世衛區域負責人、也是登革熱疾病專家朱沙克(Chwsak Prbsittsuk) 以嚴肅態度告訴與會人士。世衛組織之所以投下可觀人力和財力,為某項傳染病召開如此長時間的研究會議。主要原因是以蚊子與媒介的登革熱,在不經意的情況下就達到流行傳染病(Epidemic)的標準。不由得不提升防治層次,要動員區域內相關專業,由公權力介入整合,並不間斷進行撲滅登革熱的工作。世衛組織區域負責人語重心長,顯示防治登革熱已不宜再單打獨鬥,更不可想做就做一點,不想做就擱下。
 
朱沙克心情不輕鬆,從東南亞爆發登革熱病例統計數字就知道。2008年區域內有3,255位病患死於這種急性感染型疾病,若和2003年對比,當年死亡人數不過1,202人,短短數年翻3倍。這是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讓蚊蟲媒介的、不起眼的毛病,超越「癬疥小疾」界限,承擔責任的人就不是少數了。以往東南亞地區內,新加坡、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緬甸,無不因登革熱死過人。不過零星提報,還不覺得有多嚴重,到把死亡的人數加在一起,問題非小,竟追上區域內首席傳染病瘧疾致死的人數了。疏忽輕縱,釀成無窮後患,讓無辜者死得無謂,說來令人心疼。更有甚者,本是熱帶常見的疾病,隨著病媒蚊白線斑蚊四處散播,溫帶地區居民感染登革熱的機會隨之增加。美國夏威夷和東南部若干州都不乏受「斷骨熱」折磨的病患,西洋人少遇過突然高燒、嚴重頭痛、肌肉和關節疼痛、噁心嘔吐、出疹等症狀的厲害。於是將病媒蚊,白線斑蚊逕稱之為「亞洲虎蚊」,無遠弗屆,真是可怕又遺憾。
 
從醫藥專業的觀點,預防登革熱的主軸在於滅蚊,所謂「無病媒蚊就無登革熱」,將媒介蚊,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撲殺光。縱有登革熱病毒,無病媒蚊叮咬,就沒有從人傳給人的可能,遏阻登革熱傳染,問題的根本在此。但是撲滅蚊蟲看似簡單,執行起來卻有「掛一漏萬」的困難。熱帶氣候濕熱,本就是蚊蠅生長的不二環境,積水孳蚊自來就被居民習以為常。為遏制登革熱而動員滅蚊,相信一時難以為民間所接受,若非陽奉陰違,就是虛應故事,無形中將撲滅蚊蟲變成頂級困難的事情。
 
近年來,氣候變遷、人口集中都會區趨勢明顯。基本設施進度緩慢,對公共衛生的維護造成重大瓶頸。不知不覺讓包括登革熱在內的各種熱帶傳染病,得到迅速擴展的條件。加上各國政治方面的齟齬此起彼落,經貿方面又受到國際環境的衝擊,使得一般施政幾近遲緩甚至停頓。因此世衛當局對現階段遏制登革熱擴散,並沒有急功近利的要求,只期盼行政措施莫陷於中斷、滅蚊所需資源不使匱乏、協調合作的方向宜切實把握。事實上登革熱危害於社會的問題在不斷晉升,若再沒有具體因應行動,後果真是不堪設想。我們近年來對於遏制各類傳染病疫情的呼籲,從不放棄責任,千祈各方接納,莫讓居民淪為「環境難民」。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