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鴻鍊口誤牽動兩岸互動信心

2009-03-24 10:06:34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台北外交部長歐鴻鍊日前在立法院脫口而出:「不反對薩國與中國大陸建交。」拖了一天,馬英九總統始站出來澄清:「追求『雙重承認』不切實際,也不是我們的目標。」台灣推動參與世界衛生組織若涉主權爭議,解決方案就是「九二共識」。這中間當然有折騰,也涉及兩岸互信不足的問題。
 
雖然台北外交部認為「不反對薩國與中國大陸建交」係媒體的解讀錯誤,正確的理解應是「不反對薩國與中國大陸發展經貿關係」。但從兩套不同的澄清語言當中可以看出:兩岸位階高於外交。馬英九所以親自出面澄清當然是為了救火,也無異重新為「九二共識」的政治高度定了調。
 
回顧過去一年,兩岸兩會得以重啟對話,兩岸大三通也隨即見諸實現,今年下半年還有可能啟動兩岸經濟合作機制,皆出於台灣當局重返「九二共識」;馬英九所宣稱的「活絡外交」以及台灣參與國際社會,均賴「九二共識」擱置主權爭議。換言之,必要立足於一個中國的框架下,始有可能擱置爭議,並在外交領域裡培養默契。只要有「九二共識」,在認知上也當然得排除「雙重承認」的任何可能。
 
驗諸現實情況,兩岸只要有一方反對,「雙重承認」即不可能出現。再就爭取邦交國論,台灣長期以來即處於劣勢,扭轉此一劣勢的機率幾乎等於零。經驗證明,台灣施行「烽火外交」,只見邦交國進一步減少;再看回歸「九二共識」以來,北京基於一中原則和兩岸大局,還「禮讓」台灣,讓台灣保住可能鬆動的邦交國。是以歐鴻鍊的「不反對」若非出於單純的「口誤」,即有認識不清之嫌。「雙重承認」就是國與國,就是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這些都和此時兩岸當局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和共識扞格,所以會牽動兩岸高層神經,且如此敏感者正在於此。
 
馬英九誤植胡錦濤為胡耀邦不會出問題,但歐鴻鍊的「口誤」若僅止於由外交部自我澄清,而未有原則和立場的闡明,這就涉及是否係出於台北的政策轉向,故意藉此放風向球以為試探。再者,就算是歐鴻鍊個人「口誤」,又涉及是不是執行外交決策者本身對政策的誤解,或是不知輕重順著台獨論者的語言回應。無論是出於那一種「口誤」,這對兩岸默契和政治信心都是打擊。也可以相信國共論壇熱線發揮了轉知的作用,否則兩岸正在進行的各種良性互動,不是沒有可能因此出現「休克」現象。
 
基於「九二共識」,兩岸當局必要確認:應發展出一套順暢的運作程序,積極地架構互動軌道。是以「九二共識」不能停留在口頭宣示,而在實踐的動力和誠意,要見諸決策的兌現。今天兩岸得以打開僵局者,和台灣當局回歸「九二共識」直接相關固不待言。然則兩岸互動似乎已出現遲滯和詭譎,但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所以未能順利安排上兩岸兩會的江陳會議程,台灣以衛生實體取得觀察員身分參與世衛大會,也有待兩岸兩會直接商談,即可了然內情並不簡單。
 
北京明確期待兩岸在事關維護一個中國框架這一原則問題上,形成共同認知和一致立場,進而指出這才是構築兩岸政治互信的基石。兩岸如何進一步創造條件,解決兩岸共同面對的問題,這不僅要見諸實際行動,更重要的還在兩岸應當共同致力於建立互動信心。
 
最具體的信心指標無他,也不必針對北京發言,而在馬英九能否給台灣人民一個方向感和目標,要讓台灣人民具體認知到沒有兩岸關係的良性發展,奢談台灣未來,無異癡人說夢。
 
馬英九宣示不會以追求「雙重承認」作為施政目標,但若把這些放在馬英九「不統不獨不武」語脈裡觀察,這些都是防禦性宣示,也迴避了基於一中原則的良性發展。
 
兩岸關係當然應該穩步發展急不得,但得有一明確目標和方向,庶幾可以免除歐鴻鍊的「口誤」事件再度發生。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