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三保方針」與中央「四大判斷」
2009-03-25 10:30:47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中國人大、政協會議閉幕後,今年施政方向大致明確,特別是溫家寶提出的「一攬子計劃」,已勾勒出政府已出手和將安排的調控輪廓。但中國從來就是政經難分,中國領導層對形勢的分析和判斷,也從來就以政治為核心。面對改革開放30年來最大的一次經濟危機,領導層究竟有何政治判斷,又作出何種政治部署,在很大程度上,才真正決定著中國今年的走向。
首先要廓清的,是溫家寶提出的「24字原則」,即「擴內需、保增長;調結構、上水平;抓改革、增活力;重民生、促和諧」,是今年政府工作要把握的原則。而胡錦濤提的「三保方針」,即「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才是執政的核心政策措施和工作方針。
如果按字面上解讀,胡錦濤提出的「三保方針」,可解讀為保經濟、保社會、保政治。其間的關係,是以解決一系列民生問題,來作為保經濟增長的起點和終點,而經濟的保持增長和社會的保持穩定,最後要保障政治的穩定。
北京領導層這一大政方針的敲定,來源於對國際國內形勢四方面的判斷。首先是對經濟危機的判斷,因智囊機構對國際大勢判斷失準,曾令領導層數度更改治政措施,特別是宏調方針。現在中國領導層對國際經濟大勢的判斷,由謹慎樂觀轉為寧可悲觀,這也就是胡錦濤定調的「嚴峻複雜」。但在悲觀分析中,又要求有樂觀判斷,即提出包括經濟發展的基本態勢、經濟發展的優勢條件、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的趨勢、外部環境,四大「沒有根本變化」,由之推動中共全黨、全民堅定信心。
第二大判斷,是中國認為在經濟之外,國內國外有兩大政治動向,首先是海外敵對勢力,對政權的顛覆在加劇,「西化」、「分化」行動增多;其次在國內,否定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地位,要求政改建立多黨制,實現三權分立,引進民主、自由、人權等普世價值觀為的聲音日漸加大。這一判斷,由過去1年間,國內國內出現一系列重大事件、重大爭論引出,如西藏騷亂、奧運火炬事件、「08憲章」、「反閱兵簽名」等。
第三大判斷,是中國領導層認為今年是大事之年,除建政60大慶大閱兵活動之外,還有西藏動亂、法輪功事件周年、六四周年等一系列周年活動。用主持中共中央日常工作的習近平的話來說,是「重大活動多、敏感節點多」。
第四個判斷,就是經濟危機最大的影響是導致失業問題加重,導致城鎮貧民和老少邊窮地區人民的生活困難,加上腐敗問題和黨群關係的惡化,憂慮大升。過去最擔心的,是失地農民、失業工人,目前最擔心的,是失業農民工、未就業的大學畢業生,加上退休幹部工人、退伍軍人等的群體性事件。
基於這四大判斷,中國領導層認定今年政治穩定、社會穩定,才是頭等大事,比經濟的調控更形重要。經濟危機容易應對,政治和社會的危機,才是難題。
在「三保方針」之下,北京的政治對策,核心內容有3個方面,一是全面鞏固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地位,全面強化中共的執政地位,以之來反「西化」和「分化」的行動,反「三權分立」和「政黨輪替」的主張,反「普世價值」。
二是強調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中國的政治優勢和制度保障,特別要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保障,以之來凝聚民心,共克時艱。
三是收緊兩方面的管控,一是意識形勢大文化的管控,包括新聞媒體、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等等,今年都要全面收緊,以各種方式,過濾不利於政治穩定的聲音出現。二是政法機關的「嚴密防範,積極應對;源頭治理,妥善處置;打防結合,預防為主」的方針,採取更高壓的管制。
於此而論,中國今年的頭等大事,對外而言是應對經濟危機,對內而言是提防政治變故,胡錦濤的「三保方針」,才是最重要的治政原則,經濟的調控方針、社會的發展策略,全都要服從政治對策構築的安全網。
首先要廓清的,是溫家寶提出的「24字原則」,即「擴內需、保增長;調結構、上水平;抓改革、增活力;重民生、促和諧」,是今年政府工作要把握的原則。而胡錦濤提的「三保方針」,即「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才是執政的核心政策措施和工作方針。
如果按字面上解讀,胡錦濤提出的「三保方針」,可解讀為保經濟、保社會、保政治。其間的關係,是以解決一系列民生問題,來作為保經濟增長的起點和終點,而經濟的保持增長和社會的保持穩定,最後要保障政治的穩定。
北京領導層這一大政方針的敲定,來源於對國際國內形勢四方面的判斷。首先是對經濟危機的判斷,因智囊機構對國際大勢判斷失準,曾令領導層數度更改治政措施,特別是宏調方針。現在中國領導層對國際經濟大勢的判斷,由謹慎樂觀轉為寧可悲觀,這也就是胡錦濤定調的「嚴峻複雜」。但在悲觀分析中,又要求有樂觀判斷,即提出包括經濟發展的基本態勢、經濟發展的優勢條件、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的趨勢、外部環境,四大「沒有根本變化」,由之推動中共全黨、全民堅定信心。
第二大判斷,是中國認為在經濟之外,國內國外有兩大政治動向,首先是海外敵對勢力,對政權的顛覆在加劇,「西化」、「分化」行動增多;其次在國內,否定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地位,要求政改建立多黨制,實現三權分立,引進民主、自由、人權等普世價值觀為的聲音日漸加大。這一判斷,由過去1年間,國內國內出現一系列重大事件、重大爭論引出,如西藏騷亂、奧運火炬事件、「08憲章」、「反閱兵簽名」等。
第三大判斷,是中國領導層認為今年是大事之年,除建政60大慶大閱兵活動之外,還有西藏動亂、法輪功事件周年、六四周年等一系列周年活動。用主持中共中央日常工作的習近平的話來說,是「重大活動多、敏感節點多」。
第四個判斷,就是經濟危機最大的影響是導致失業問題加重,導致城鎮貧民和老少邊窮地區人民的生活困難,加上腐敗問題和黨群關係的惡化,憂慮大升。過去最擔心的,是失地農民、失業工人,目前最擔心的,是失業農民工、未就業的大學畢業生,加上退休幹部工人、退伍軍人等的群體性事件。
基於這四大判斷,中國領導層認定今年政治穩定、社會穩定,才是頭等大事,比經濟的調控更形重要。經濟危機容易應對,政治和社會的危機,才是難題。
在「三保方針」之下,北京的政治對策,核心內容有3個方面,一是全面鞏固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地位,全面強化中共的執政地位,以之來反「西化」和「分化」的行動,反「三權分立」和「政黨輪替」的主張,反「普世價值」。
二是強調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中國的政治優勢和制度保障,特別要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保障,以之來凝聚民心,共克時艱。
三是收緊兩方面的管控,一是意識形勢大文化的管控,包括新聞媒體、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等等,今年都要全面收緊,以各種方式,過濾不利於政治穩定的聲音出現。二是政法機關的「嚴密防範,積極應對;源頭治理,妥善處置;打防結合,預防為主」的方針,採取更高壓的管制。
於此而論,中國今年的頭等大事,對外而言是應對經濟危機,對內而言是提防政治變故,胡錦濤的「三保方針」,才是最重要的治政原則,經濟的調控方針、社會的發展策略,全都要服從政治對策構築的安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