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對「有毒資產」須果敢進行切割手術
2009-03-28 10:59:51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美國總統歐巴馬在推動一連串紓困與擴大內需方案後,終於轉過頭來迎戰此次金融海嘯的禍首──美國金融業。由於層層的包裝使得衍生性金融商品,猶如1顆顆不定時炸彈,再加上房市、股市雙雙下挫,產業景氣下滑,美國市場需求的急凍,已經使美國金融業面臨極大潛在的風險,要處理這個頭痛問題,誠屬不易。本周歐巴馬與財長蓋納分別揭露金額可能高達1兆美元的金融有毒資產切割計畫,企圖從根本上來處理美國金融業的體質。
美國金融業或銀行的根本問題,是各家銀行手中握有數量雖不確定但非常可觀的「有毒資產」,或稱之為「問題資產」,或者官方所稱的「遺留資產」,亦即發生呆帳的機率極高,可能無法回收的不良資產。一旦銀行業的這些不良資產比率過高,就會侵蝕銀行的貸放能力,使銀行本身形同僵屍,也使銀行的中介功能大幅萎縮,這種情勢已到了不能不面對、處理的階段。否則,金融海嘯就如影隨形,一直成為總體經濟恢復或穩定景氣的沈重包袱。
如何處理這些「有毒資產」?答案很簡單,那就是要予以切割。如果是少部分銀行或局部銀行有此問題,經由切割後,如果該銀行失血過多,就可能倒閉關門;如果還有生機,就可能經由減資再增資而慢慢恢復元氣。目前的局面是多數或大部分銀行同時面臨有高比例有毒資產的困境,很可能一刀切割下去,整個金融體系就失血崩潰,這是在切割時要特別關注的一點。否則,就不是在醫治而是在「除命」。
事實上,類似的金融切割手術在台灣也曾採取過,受到2001年網路泡沫的影響,台灣股市隨之受到衝擊,再加上先前房市的下滑,使台灣銀行界之資產品質大幅下降。整體金融機構的逾放比率高達8.5%。若再加上3-6個月不能正常還息的「應予觀察」部分則比率高達12%。為了處理整個金融體系的問題,遂有「金融重建基金」(RTC)的設立,對於淨值為負的金融機構予以處置,將不良資產剝離,即將這些壞銀行(bad bank)打折出售給資產管理公司(AMC),再由他們去回收、處理、變現;剩下「好銀行」(good bank)部分,再以RTC賠付的方式予以標售。這套機制則又源自美國處理「儲蓄貸款公司」(Saving & Loan)的經驗。簡單來說,儲貸業的解決方案就是要把有問題的資產切割處理,政府以提供85%融資方式來鼓勵民間把不良資產買下,讓儲貸業以「重生」,再慢慢處理或回收這些資產。
美國這次所提出的方案,基本架構與上次處理儲貸案類似,只是由於有毒資產的規模實在太大了,因此,不得不採公私合營的形式。即由政府先出資750-1000億美元,再鼓勵民間的退休基金、對沖基金、避險基金等投入,以競價方式購買這些有毒資產。這可以使金融業恢復生機,另方面目前入市購買「有毒資產」的資金,再經過金融業及總體經濟回升後,也有足夠的回收報酬。
若以過往的經驗來看,類似這樣的切割機制,雖然規模創新紀錄,有相當的難度與挑戰,但應該是有機會成功。關鍵在於民間資金會不會投入?競標機制能不能成形?整個處理過程當然也會有治理的挑戰。不過,如果拘泥這些技術問題,而不採取斷然措施,則就像次貸風暴一樣,將使問題愈演愈大,以致難以收拾。因此,市場上在觀察的是美國政府能否果敢行事,不致被小枝小節所限。唯有如此,才可能跳脫出目前的泥沼。
美國金融業或銀行的根本問題,是各家銀行手中握有數量雖不確定但非常可觀的「有毒資產」,或稱之為「問題資產」,或者官方所稱的「遺留資產」,亦即發生呆帳的機率極高,可能無法回收的不良資產。一旦銀行業的這些不良資產比率過高,就會侵蝕銀行的貸放能力,使銀行本身形同僵屍,也使銀行的中介功能大幅萎縮,這種情勢已到了不能不面對、處理的階段。否則,金融海嘯就如影隨形,一直成為總體經濟恢復或穩定景氣的沈重包袱。
如何處理這些「有毒資產」?答案很簡單,那就是要予以切割。如果是少部分銀行或局部銀行有此問題,經由切割後,如果該銀行失血過多,就可能倒閉關門;如果還有生機,就可能經由減資再增資而慢慢恢復元氣。目前的局面是多數或大部分銀行同時面臨有高比例有毒資產的困境,很可能一刀切割下去,整個金融體系就失血崩潰,這是在切割時要特別關注的一點。否則,就不是在醫治而是在「除命」。
事實上,類似的金融切割手術在台灣也曾採取過,受到2001年網路泡沫的影響,台灣股市隨之受到衝擊,再加上先前房市的下滑,使台灣銀行界之資產品質大幅下降。整體金融機構的逾放比率高達8.5%。若再加上3-6個月不能正常還息的「應予觀察」部分則比率高達12%。為了處理整個金融體系的問題,遂有「金融重建基金」(RTC)的設立,對於淨值為負的金融機構予以處置,將不良資產剝離,即將這些壞銀行(bad bank)打折出售給資產管理公司(AMC),再由他們去回收、處理、變現;剩下「好銀行」(good bank)部分,再以RTC賠付的方式予以標售。這套機制則又源自美國處理「儲蓄貸款公司」(Saving & Loan)的經驗。簡單來說,儲貸業的解決方案就是要把有問題的資產切割處理,政府以提供85%融資方式來鼓勵民間把不良資產買下,讓儲貸業以「重生」,再慢慢處理或回收這些資產。
美國這次所提出的方案,基本架構與上次處理儲貸案類似,只是由於有毒資產的規模實在太大了,因此,不得不採公私合營的形式。即由政府先出資750-1000億美元,再鼓勵民間的退休基金、對沖基金、避險基金等投入,以競價方式購買這些有毒資產。這可以使金融業恢復生機,另方面目前入市購買「有毒資產」的資金,再經過金融業及總體經濟回升後,也有足夠的回收報酬。
若以過往的經驗來看,類似這樣的切割機制,雖然規模創新紀錄,有相當的難度與挑戰,但應該是有機會成功。關鍵在於民間資金會不會投入?競標機制能不能成形?整個處理過程當然也會有治理的挑戰。不過,如果拘泥這些技術問題,而不採取斷然措施,則就像次貸風暴一樣,將使問題愈演愈大,以致難以收拾。因此,市場上在觀察的是美國政府能否果敢行事,不致被小枝小節所限。唯有如此,才可能跳脫出目前的泥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