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印尼水壩潰堤災害中記取教訓
2009-03-30 09:20:37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印尼首都雅加達附近一座水壩27日突然潰堤,已知有93人死於非命,500戶民宅受損。這件因大雨肇成的慘劇,緊接在「世界水資源論壇」保證以全力防範水患之後發生,使衝擊力加倍強勁。東南亞地區年年有洪澇為患,印尼一次又一次受到生命財產的損失,居民的安全得不到保障。類似故事同樣也出現在區域內的其他國家,所以各國對於這次印尼水壩潰堤,一方面寄望當局以最快速度做好卹死救生的善後工作;另也該積極檢查本身治山防洪的措施,於風雨季節時能不能發揮起碼的作用。人命關天,政府和民間都該各盡本分,使洪患的損失減到最低限度。
從水壩潰堤災難中死裡逃生的當地居民,以「迷你海嘯」來形容當局高達3公尺的浪頭,又一次勾起了對2004年南海大海嘯的回憶。雖說天有不測風雲,自然釀成的巨變多不可抗拒,但是公權力有維護居民安全的責任。雅加達首善之區,近郊集水區大壩的管理,應該有標準作業程序。密集住宅區的公共建設,合理的安全預警體系更是不可或缺。所以雅加達唐格朗地區金通湖大壩崩潰,政府當局要詳細調查,並製作完整報告,做為懲處相關負責人的依據。切莫存護短心理,把在洪災中所受損失全歸諸不可抗力,造成無謂犧牲。
南洋風雨季節,洪水和土石流是經常可見的現象,而人口聚居的地方,又要與環境爭地,以解決生計。因此一般開發中國家,對於治山防洪的思維,應該特別注意,否則會造成偏差而產生巨變。以往國家經濟發展緩慢,開闢利用山林造成意外事件縱有發生,但因規模有限,影響尚屬輕微。近年則因產業擴張、人口增加,官員和居民對於山林保育和溪流使用的思維,卻沒有多大改變,以致環境遭受到嚴重破壞,生態失去平衡。終而國土破碎、土石流災害變大且頻變多,使山林孕育生物、維護土表、補注和穩定水源的功能受到影響。由大自然反撲力量造成洪澇禍害的惡性循環,使南洋國家損失不貲。在承受過天災之後,急待推動的是立即改變保育山林和整治溪流的思維,否則水壩潰堤事件還將出現,印尼如此,其他國家也然。
在國際的事業調查報告中,全球有淡水供應不足的現象,預測隨著人口、糧食需要的增加,農業、民生、工業的用水量,會全面增加。但南洋濕熱地區,缺水問題和其他地區的原因不盡相同。在資源回收利用已是國際趨勢的時代,如果能將水資源利用更見效益,則東南亞的淡水供應壓力相對不似其他地方嚴重。任誰都知道,雨水是優質的淡水資源之一,東南亞地區雨量堪稱豐足,但除了少量回收外,多半任其流失。尤其在未經適當防治情況下,是形成洪澇災害的重要原因之一,原本是人類殷切需要的水資源,不僅流失可惜,反應為一股莫大的負面力量。因此每在洪澇為患,包括這次印尼水壩潰堤之際,就是建構回收資源體系的契板。雖然此「一舉兩得」的措施,在推動的過程中不免遭遇到相當程度的困難,但回收資源既是國際趨勢,洪患又得設法解除,何不嘗試。
泰國在洪澇和水資源問題的處理上,和印尼有不少同質處,所以於緩解問題時,似可參證發明。日前曾傳泰政府當局計畫向外國銀行借款20億美元,投資5項基本建設,水資源管理亦得列名。由於具見對治山防洪,早在深入考慮中,當時機成熟,就會有所行動。
印尼京畿水壩潰堤,詳細經過外界一時難以得知,但卻防洪要趁早議題的新開端。金融海嘯是舉世大危機,但從危機就是轉機的角度切入,由政府挹注款項於基本建設,適度提振經濟,水資源管理有了行動,豈不是好。
從水壩潰堤災難中死裡逃生的當地居民,以「迷你海嘯」來形容當局高達3公尺的浪頭,又一次勾起了對2004年南海大海嘯的回憶。雖說天有不測風雲,自然釀成的巨變多不可抗拒,但是公權力有維護居民安全的責任。雅加達首善之區,近郊集水區大壩的管理,應該有標準作業程序。密集住宅區的公共建設,合理的安全預警體系更是不可或缺。所以雅加達唐格朗地區金通湖大壩崩潰,政府當局要詳細調查,並製作完整報告,做為懲處相關負責人的依據。切莫存護短心理,把在洪災中所受損失全歸諸不可抗力,造成無謂犧牲。
南洋風雨季節,洪水和土石流是經常可見的現象,而人口聚居的地方,又要與環境爭地,以解決生計。因此一般開發中國家,對於治山防洪的思維,應該特別注意,否則會造成偏差而產生巨變。以往國家經濟發展緩慢,開闢利用山林造成意外事件縱有發生,但因規模有限,影響尚屬輕微。近年則因產業擴張、人口增加,官員和居民對於山林保育和溪流使用的思維,卻沒有多大改變,以致環境遭受到嚴重破壞,生態失去平衡。終而國土破碎、土石流災害變大且頻變多,使山林孕育生物、維護土表、補注和穩定水源的功能受到影響。由大自然反撲力量造成洪澇禍害的惡性循環,使南洋國家損失不貲。在承受過天災之後,急待推動的是立即改變保育山林和整治溪流的思維,否則水壩潰堤事件還將出現,印尼如此,其他國家也然。
在國際的事業調查報告中,全球有淡水供應不足的現象,預測隨著人口、糧食需要的增加,農業、民生、工業的用水量,會全面增加。但南洋濕熱地區,缺水問題和其他地區的原因不盡相同。在資源回收利用已是國際趨勢的時代,如果能將水資源利用更見效益,則東南亞的淡水供應壓力相對不似其他地方嚴重。任誰都知道,雨水是優質的淡水資源之一,東南亞地區雨量堪稱豐足,但除了少量回收外,多半任其流失。尤其在未經適當防治情況下,是形成洪澇災害的重要原因之一,原本是人類殷切需要的水資源,不僅流失可惜,反應為一股莫大的負面力量。因此每在洪澇為患,包括這次印尼水壩潰堤之際,就是建構回收資源體系的契板。雖然此「一舉兩得」的措施,在推動的過程中不免遭遇到相當程度的困難,但回收資源既是國際趨勢,洪患又得設法解除,何不嘗試。
泰國在洪澇和水資源問題的處理上,和印尼有不少同質處,所以於緩解問題時,似可參證發明。日前曾傳泰政府當局計畫向外國銀行借款20億美元,投資5項基本建設,水資源管理亦得列名。由於具見對治山防洪,早在深入考慮中,當時機成熟,就會有所行動。
印尼京畿水壩潰堤,詳細經過外界一時難以得知,但卻防洪要趁早議題的新開端。金融海嘯是舉世大危機,但從危機就是轉機的角度切入,由政府挹注款項於基本建設,適度提振經濟,水資源管理有了行動,豈不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