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盼確立自己的新國際定位

2009-04-10 12:00:49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對於中國來說,20國集團(G20)峰會能否有結果,並不那麼重要,中國提出的主張能否被採用,也沒有多了不起,而是這次峰會前奏和過程特別重要。在一定程度上,這次峰會被北京視為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就是要在國際上大聲發出「中國聲音」,其目的是確立自己的新國際定位。
 
這次G20峰會之前,出現了一個引起國際關注的現象,那就是中國財經官員,一改過去的多做少說、保持低調的姿態,首度集體對外發言。其時間點、內容、節奏和層級,全部經過精心的設計,其爆發力之強、影響之大,可以說是前所未有。
 
這次集體發言行動,由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央行官方網站撰文的形式揭幕。周小川由直接挑戰美元的霸權地位發起,再談到中國的高儲蓄率、經濟的周期、危機的觸底反彈,一篇接一篇。其後財政部長謝旭人、香港的特首曾蔭權,以及官方經濟學家們,都以不同言論加入戰圍。接下來是主管金融和對外經濟的副總理王歧山,直接選擇英國大報上撰文,強力呼籲推動國際金融體系改革。最後則由胡錦濤代表中國政府,提出其新的國際經濟新秩序主張。
 
北京傳出的訊息說,中國財經高官的集體動作,並非個人心血來潮,也非部會的主張,而是經最高領導層會商拍板,籌劃了近月,由副總理王歧山主導,在多部會協調之下,作出的一次重大對外公關行動。
 
表面上看去,中國方面發動這場行動令人猜測,北京是要在此時此刻,消除外界紛紛堆上來的經濟壓力,全力推動新國際儲備貨幣的面世,挑戰美元的地位,強化人民幣的地位。但這次行動提出的多是遠期目標,事實上首先是一場爭奪發言權的行動。
 
回溯起來,遠在歲尾年初,中國領導層就決定,今年要全力以赴強化中國的對內對外宣傳,全力以赴地擴展中國「軟實力」,全力以赴打造中國的新國際形象。從年初到現在,從北京中央部會,到各地方政府,都在落實這一新的規劃,要完成三大任務,提高輿論引導能力,提高反應能力,掌握發言權。而這三大任務,長期以來是分別對內提倡,現在是內外一致,重在對外。
 
中國在國際經濟領域,特別是金融領域,從來都處於被動、受壓甚至挨打的地位。而在這次金融海嘯和其後的經濟危機下,中國領導層認為,既然各方都把推動全球經濟的重責,壓到中國的肩上,則權利、責任和義務要相一致,此時有必要發出自己的聲音。
 
在發出自己聲音、奪得發言權的意義上,這次行動已有顯效。不僅國際主流傳媒對此聚焦,各國政要紛紛表示關注,美國財經官員乃至總統歐巴馬,也要出馬來作出回應。但財經高官的集體舞劍,除了引導輿論、展示新焦點之外,還有更深一層的用意,那就是為中國找尋新的國際定位。
 
這次國際金融海嘯和經濟危局,中國成為焦點國家,各方都希望中國擔起更多責任,付出更多努力,扮演更積極而熱情的角色。中國領導層最初的反應,是「辦好自己的事情」,那就是拿出應對經濟滑落、刺激經濟的「一攬子計畫」,以自己經濟的穩定,來為全球經濟穩定作出貢獻。但到3月間,隨著國際局勢的進一步演化,也隨著智庫激烈的爭論,得出新的結論,那就是不再做全球化的被動參與者,而要做有自主性的積極主導者。
 
為何要成為有自主性的主導者?是因中國領導層相信,這次全球性經濟危機,正是新經濟秩序建立的開始,中國不僅應代表發展中國家,發出自己的聲音,還應在全球新經濟秩序的建立過程中在「國家權利和義務平衡」下,由國際金融體系的重新定位,到國際經濟秩序的重建中,找到新的位置。
 
當然,要實現這種期盼,中國還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更要進一步「辦好自己的事情」,從經濟發展模式的調整,到社會發展的重建,乃至政治的民主化改革,其整個過程可能還相當地艱辛。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