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要能捐棄前嫌彼此扶持

2009-04-21 11:35:21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北京國務院溫家寶總理4 月18日在博鰲論壇會見台北前外長錢復時提出16字箴言:「面向未來,捐棄前嫌,密切合作,攜手並進」。溫家寶向錢復說這是回應馬英九在錢復行前提出的:「同舟共濟,彼此扶持,深化合作,開創未來」。
 
馬英九期待兩岸同舟共濟,開創未來,溫家寶則從面向未來接腔,以攜手並進作結。對應態勢明顯。馬英九期待彼此扶持,深化合作;溫家寶則宣示北京這廂已捐棄前嫌,也願密切合作。既接球也回拋了一個捐棄前嫌的期待。此即兩岸如何善待對方,如何解除敵意的大議題,而這又回到魯迅詩所題「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境界。遠則可以上溯到國共合作,近端則有「六四」情結和兩岸飛彈危機以降的統獨意識形態衝突。以領導人接觸論,則有廖承志和蔣經國的隔空互動。此番從台北發起,正式請出錢復帶話傳達,則是首例,溫家寶的及時正面回應更屬創例。
 
兩岸既已大三通,經濟合作機制卻未能順利展開,至於政治對話,一時之間更屬遙不可及,這不能不涉及兩岸的政治體制和意識形態的異同和分歧。從江澤民時代的「江8點」起始即明確要求兩岸能夠先消除敵意,正式簽署停戰協議,到今天溫家寶不著痕跡地傳達捐棄前嫌語,當屬有為而來。期待兩岸有一番政治信任和對話。
 
當然兩岸歷經將近100年的鬥爭,既有歷史更有現實的意義。最近且和馬英九相關的莫過於「六四」情結,堅持「六四」應予平反的馬英九,在「六四」滿20周年之際如何對應此事,勢將有一考驗。
 
兩岸互動當然不能以「六四」是否應予平反以為轉移,但台灣既屬開放社會,領導人無論如何都迴避不了如何公開面對「六四」的歷史評斷。這於馬英九是一政治難題,但也唯有馬英九和北京之間取得政治互信,始能解除此一魔咒。非僅「六四」,兩岸之間的意識分歧,本即存在互為否定的思維和慣性動作。兩岸當局特別是意識形態部門不僅存在敵意,也是兩岸當局尋求自我肯定的必要手段。例如兩岸軍方均對「投奔敵營」的軍人返鄉處以軍法,返回大陸的李顯斌早已身陷囹圄,受制於軍法通緝,投奔大陸的林毅夫不因兩岸大三通得以返台掃墓,更受矚目。
 
嚴格說來,這是兩岸的主權競合現象,在一個中國的架構下,甲乙兩個政權在「定於一」的思維限制下,無從肯定對方擁有主權,而且還涉及漢賊不兩立的傳統天下觀,非僅要爭出個正統,也非弄出個正朔來宣示天命之所寄。對此兩岸當局都有責任以更明確的語言,提供兩岸人民有一個可以把握的認知條件,至少要能建立互為肯定的對話基礎。
 
際此兩岸形勢轉移已愈趨明顯,一方是民主開放的台灣格局漸見局促,對岸一方則漸見和平崛起,且勢頭難擋,大國信心隨之而生,而為近兩個世紀以來所未有之新局。捐棄前嫌之語看似簡單,實則有一段艱辛的歷程,也意味著北京擁有前所未見的信心。處理台灣事務應更有寬容和彈性,讓台灣人民對統一話題不再具有壓迫感,且樂見水到渠成。
 
兩岸目前最大的癥結還在政治和軍事互信不足,而這也是最難突破的關口,馬英九若無民意充分支持,即很難在這方面有所作為。但可以預見兩岸既已大三通,兩岸經貿合作機制也勢在必行,由大中華經濟圈所構築的華人社會已不在遠,屆時兩岸政治趨同也是必然會出現的選項。捐棄前嫌既是前提也是充分而必要的條件。北京當然理解馬英九的處境艱難,是以自兩岸啟動大三通以來,從未在言詞上為難馬英九,但兩岸磨合的默契究竟該如何著手,首在捐棄前嫌,也才可能彼此扶持,相信這也是理順兩岸關係的不易之理。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