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回暖需要新「三防」

2009-04-23 10:40:54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北京公布首季經濟數據,在「保增長」的方針下,經濟走勢比預期為好,刺激經濟的「一攬子計畫」初見成效,經濟已呈企穩回暖。這種形勢下,經濟界一片看淡的言論,轉而為個個都在看好,這對鼓舞信心當然有好處,但在結構性矛盾未能消除下,需要新的「三防」,即熱中要防冷,穩中要防亂,縮中要防脹。
 
在目前的經濟態勢下,中國領導層定下,在治政方針上,是堅持「三保」,即「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在調控原則上,是「兩個堅持」,即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堅持寬鬆的貨幣政策;在具體政策安排上,是財政和貨幣的擴張,包括國內投資信貸擴張,也包括人民幣國際化的自強性擴張。
 
北京希望,在這些方針指引、調控引導、政策支持下,經濟以漸升之勢,走出滑落的谷底,實現穩定的增長,同時解決就業、保障、收入差距、產業結構等等難題。然而中國經濟具有多方面「中國特色」,一些特殊問題,極可能在經濟回穩過程中湧現。
 
首先是「熱中防冷」的問題。國際經濟危機尚未緩解,對中國經濟的衝擊,還可能出現,需要備下薪柴,防止再一波寒潮襲來,這是一種熱中防冷。就是國內經濟,也有一個熱中防冷的問題,而且很可能在第2季度就湧現。
 
中國經濟首季之回暖,不用說,是由執政黨強勢政治動員催生,由政府龐大投資計畫帶動。在首季未完之時,就有多方面提出,需推出進一步刺激經濟計畫,要拿更多彈藥。這種要求既有為利益集團代言,也有預見增長熱度難以為繼。因為目前經濟舞台上,基本上是政府、財政在唱獨角戲,民間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沒有下多大力氣。
 
不論是原則性的「保增長」,還是具體的「保8」,靠中央的投資和財政資金,是不夠的,1.18兆人民幣中央投資,是否帶動出4兆人民幣的投資規模,還需要企業特別是佔去中國經濟半壁江山的民營企業熱情參與。有研究報告甚至分析說,如果第2季度民營企業沒有跟進,社會投資沒有積極參與,不排除經濟熱度難以維持。
 
再看「穩中防亂」。「保穩定」是中國今年的政治目標,主要著眼於政治和社會的穩定,經濟的穩定,則被認為與保增長相聯繫。但回復增長、不斷加熱的經濟,其實也有一個穩中有亂的問題,那就是一哄而起、一拍而散的老毛病。
 
自中央提出應對經濟滑落的「一攬子計畫」後,地方也提出了跟進的安排。中央4兆人民幣投資計畫,地方安排中已突破20兆人民幣。由之出現4大問題,1是大量資金用於基礎設施項目,這些項目將耗時甚長,吃進大量資金,卻產生不出內需之效;2是地方將大批過去未獲批的問題項目,夾帶進投資計畫中,套取資金;3是大批中小企業未能得到資金支持,仍陷於停產破產之危,令就業問題繼續惡化;4是資金過度充裕到過剩的程度,令資產泡沫重新出現。
 
這些問題,都是在穩定經濟、穩定增長的大旗下滋生的。當局現在不加以提防,勢將陷入過去的循環怪圈,在經濟穩定下來後,再花大力氣來治理整頓。
 
中國經濟現階段還在通縮威脅下,防止新一輪通貨膨脹之說,看似言之過早,但有其來因。首先是輸入型通脹,全球大救市可能導致流動性氾濫,資本湧入推高大宗商品價格。由於中國對外經濟依存度太高,不能脫離大進大出的狀態,外部輸入通脹壓力會加大。另一來因,可說是政策型通脹。是因領導層提出「一攬子計畫」,重在投資,地方投資熱情遠高過中央,大投資之下,經濟由冷變熱,流動性可能超過市場需求,通貨膨脹隨之出現。
 
如果經濟界的預警變成現實,則中國經濟由過去1年到未來1年間,可能有起有落,去年此時就在治通脹,今年開始防通縮,未來又要再防通脹。
 
於此,當局對宏觀調控佈局,不得不超前一些:在催熱經濟時,要防新冷;在力保穩定時,要控制亂象,在近防通縮時,也要遠防通脹。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