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兩岸經貿再向前推進

2009-04-26 11:42:13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兩岸兩會第3次江陳會於26日在南京舉行。這是馬政府上台後兩岸關係趨向正常化的又1次會談,預料將會在金融開放、定期航班、陸資來台等方面簽訂協議。同時,也可能對「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交換意見。兩岸透過海基會、海協會扮演白手套的協調、談判機制,在歷經三輪後,應可制度化、常態化。除此之外,江陳會前夕,兩岸政府利用博鰲論壇就雙方金融合作等展開對話,以及台北經濟部所提的「搭橋計畫」,都可能成為兩岸經貿推進的新窗口、新形式。
 
台灣一直以外向型發展型態作為經濟策略,因此,雙向對外貿易與投資,就成了必要的政策選項。但在中國1979年改革開放後的30年期間,大陸地區卻成了台灣對外開放經貿政策的1個特殊地區:除了台灣產品出口到大陸較少限制外,來自大陸地區的產品較其他地區產品受到更多的限制;台灣到大陸投資有管制,大陸到台灣投資基本上是未開放;再加上航運在去年7月才開放直航,雖有龐大人員往來的事實,目前仍以包機而非定期航班來處理等等,都顯見兩岸經貿關係的特殊化。
 
為此,馬政府的兩岸經貿政策,首先就是要解除這些現存的特殊化限制,也就是朝正常化發展。由於兩岸均已成為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成員,因此,原則上是可以WTO最惠國待遇來作為正常化的準則。然而,因為兩岸分別入會時並未進行任何協商,所以存在於兩岸特殊背景下的若干問題,譬如,兩岸農產品貿易可能出現的單方面衝擊問題,短期內可能無法適用最惠國待遇原則,這些都使得兩岸經貿正常化出現很長的待協調項目,這也是需要多回合談判及兩岸兩會制度化協商的理由。
 
此外,中國在加入WTO的入會談判中,對於服務業設有若干緩衝條款,以免於遭受國外過劇的競爭壓力。兩岸經貿發展至今,台商亟思在中國內需市場進一步深化,再加上龐大台商在大陸發展所引發出來的金融需求,又使台商在服務業等相關領域有「國民待遇」的渴望。在博鰲論壇中,台灣代表團中的企業家當面提出希望給予「台灣人待遇」的訴求,就是一種典型的期待。同時,亞洲市場整合的「東盟加一」、「東盟加三」等趨勢,即將於2010年啟動。這兩方面交會,遂有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呼聲,以便在經貿正常化之際,還能爭取到局部「準國民待遇」。
 
由於台灣內部政治的複雜,原本可以攤在台上1次性會談解決的問題,如今卻以每半年僅能達成3到4項協議的速度來推進兩岸經貿關係。嚴格來說,對照過去10年的兩岸關係,這樣的進度已難能可貴。不過,若對照未來需要處理解決的協議項目,那麼這樣的進度是令人發愁,甚至阻礙可能的商機。兩岸金融開放這個領域,就出現類似的焦慮。
 
為有效推進兩岸進一步的經貿關係,在今年如能提前完成ECFA的談判或簽訂協議。或許有可能找到更大的突破口,因為在ECFA協議架構下,可訂定談判的時程,並把實質談判的工作交兩岸相關部委來直接面對面處理,在達成協議後以附約的方式,直接補充成為框架協議的內容,兩會的負擔可大幅減少。這種談判策略兩岸政府應認真思考。當然,博鰲會談、搭橋計畫等亦則可以視為是補助或催化功能,協助兩岸經貿協商加速推進。惟有如此,兩岸經濟整合才會上到另1個台階。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